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南地区位于福建省的东南部,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包含泉州、厦门和漳州的文化核心区,还包含潮汕、台湾及东南亚的文化影响区。闽南传统民居历史悠久、结构独特、装饰丰富和内涵深厚。闽南传统建筑及装饰是自然、乡土文化的体现。城市化使得闽南传统民居面临着拆迁、被盗和倒塌等危机。传统建筑的装饰日益减少,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保护和修缮十分重要。以往的闽南建筑研究多关注建筑形式和结构,对于技艺总结、装饰手法的整理很少,对文化内涵和影响的深入剖析更少。本文基于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文化遗产的目的,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环境行为学、建筑学、美学和艺术学等理论和方法。建筑装饰受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共同影响。装饰蕴含匠艺思想,建筑装饰内涵与文化心理相对应,体现文化的多元性。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及第二章)为背景的阐述,分析课题的来源、国内外的研究背景。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的文化根基包含:地理位置、山川地貌、气候条件、环境色彩、历史沿革、人口迁移、生产生活、工艺美术、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以建筑适应性理论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的文化适应性。第二部分(第三章和第四章)从建筑学和艺术学的角度分析闽南装饰的构件特征、乡土材料的运用和当地的工艺手法。各部位装饰与结构紧密结合,从名称、造型和工艺手法分析地域特征,进而窥视闽南地方文化特质。闽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外檐装饰、细部装饰等透露文化的适应性。装饰工艺结合多样的手法和丰富的材料,石雕、砖雕、剪粘、交趾陶和彩绘是闽南建筑装饰的特色装饰。这部分详细论述装饰的工艺顺序、材料和措施,具有实践意义。第三部分(第五章和第六章)探讨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的文化内涵。这部分分析装饰图像的空间建构、装饰的题材、三维空间的叙事手法、美学价值和表现手法。闽南传统建筑装饰通过审美形象表达内涵,装饰图像构成整体的空间氛围。从闽南民居装饰空间布局规律出发,探讨装饰与时空的关系,装饰符号与文化心理的对应。装饰美化建筑,结构与功能相联系,从空间布局和精神表达对应装饰的位置、题材、色彩、构图和文化内涵。装饰结合三维的空间,形成层次感、立体感、透视感和视觉效果。闽南传统建筑装饰美学受中国画的审美影响,表现手法结合谐音、寓意、象征和符号。文章重点分析装饰的文化心理、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等。建筑装饰体现功能需要、审美需要、祖先崇拜、泛灵信仰、家族文化、社会交往、祈福心理和自我认同。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美化建筑,蕴含风俗习惯、视觉语言、传达精神和表达文化内涵。装饰图像承载人们对平安幸福、祈福求财、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和进取功名等理想。第四部分(第七章和第八章)以闽南传统建筑装饰的传承、保护和影响出发,认为建筑装饰是地域文化的视觉表现形式。在城市化过程中,闽南传统建筑及装饰随着时间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建筑装饰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需要对它们进行抢救式的保护和研究。文章探讨建筑装饰和整体建筑的统筹保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传统建筑进行改造和利用,使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得以延续和留存。建筑装饰的运用,传承和发扬有利于提升地域建筑的文化特色。第八章以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闽南移民的传统民居为例。闽南移民传承闽南文化并影响台湾和东南亚等区域。海外的闽南移民通过建筑和装饰为依托的文化传承。寺庙建筑追求鲜艳精致、华丽繁复的装饰,趋向于现代材料的营造宫殿式的建筑审美。会馆建筑注重功能、议事和娱乐、有利于会员的集体感、排解乡愁。会馆建筑趋向简洁的布局,多元的功能。宗亲会馆建筑打破地域的划分,注重议事、会议和娱乐的需要,传承传统节庆、丧葬等风俗习惯。家庙祠堂注重传统建筑的修复,趋向公众化、扩大价值的影响,成为华人社区的公共场所。中国城为聚居的小商品经济,以中国的装饰元素标榜华人的身份和文化,有利于海外华人的团结、互助和文化传承。闽南传统民居装饰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化遗产。本文力图构建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理论体系,重点分析闽南传统建筑装饰特征、原因和文化内涵。闽南传统建筑装饰是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生产经济条件、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共同选择的结果。希望本文能够为闽南传统建筑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持,为地域性建筑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