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在世时,各种“非议”孔子的话题已屡见不鲜;孔子去世后,非孔现象愈演愈烈,加之后世对这些非孔话题的各种解读,使得非孔事件迷雾重重,这也使得研究非孔话题成为孔子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通过对先秦时期出现的数则“非议”孔子的事件进行疏理、考证和分析,解读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对这些事件作出合理地的评判,以求得还原史实。先秦时期非孔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孔子家世的非议、对孔子从政的非议和对孔子周游列国的非议三个主要方面。对孔子家世的非议主要集中在两点上:其一为孔子的出身问题;其二为孔子父母合葬,这两个问题是紧密相连又有所区分的。孔子出身问题的焦点在于其父母婚姻的结合,而孔子父母婚姻的结合又关系到孔子父母合葬的问题。笔者立足于先秦民俗角度认为叔梁纥与颜徵在是通过“高媒”之会而结合成为夫妻的,在孔子出生后,孔子作为叔梁纥唯一可以“继嗣”的儿子而成为了嫡子,颜徵在也就此成为了叔梁纥的嫡妻。叔梁纥去世时,孔子尚幼,他并不知道其父“殡于五父之衢”,在孔母去世后,孔子方以周礼的规定将其父母合葬于防,此事也显示了孔子的“权变”思想。对孔子从政的非议则集中在孔子相鲁与隳三都、孔子诛少正卯、孔子欲应叛者召三件事上。孔子仕鲁的关键在于其与三桓的关系,三桓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借助孔子及其弟子的力量来稳定鲁国政局,而在鲁国政局稳定后,孔子离开鲁国的命运已不可逆转。孔子之所以诛杀少正卯,一方面与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环境有关,另一方面又是孔子刑政思想的现实运用。面对阳虎等三人的招揽,孔子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去应对,孔子对阳虎的招揽实际上是一种虚与委蛇的拒绝策略;而面对公山不狃与佛肸两人的招揽,孔子确实动过出仕的野心,但在子路的反对以及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考量下,孔子并未前往。孔子周游列国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求得出仕的机会,这集中表现在孔子适齐、楚两国和子见南子上。孔子在齐、楚两国皆有出仕的机会,但在两国重臣晏婴、子西的阻挠下未能真正得以出任官职。而子见南子只是孔子与卫灵公、南子之间的一场政治会谈,由于双方政治立场、政治目的的不同,这场政治会谈最终无果而终。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疏理,来解读先秦时期各种非孔问题,以求得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