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竞争程度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银行业也逐步放开:外资银行加快参股我国的银行业,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这样一来,在增强银行体系竞争程度的同时,对我国银行业体系的稳定性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银行体系作为一国金融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持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对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是指行业内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占比较大的银行,这些银行具有可持续的偿付能力,而且持续具有这种偿付能力的一种状态。本文则是在约翰·林捷瑞恩对银行稳定性定义的基础上,强调银行的动态偿付能力,以及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即使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情况下仍然具有的这种能力,能够抵御突发事件的发生。本文利用1996年—200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阐述国内外关于银行稳定性的研究状况,结合我国银行体系的改革历程,利用文献综述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初步构建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分析框架。其中本文把银行的竞争性作为关键变量,通过加入不同的控制变量,包括宏观经济变量和银行具体的特征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重点实证研究了银行竞争性和银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第一,在所有回归方程中,核心解释变量银行竞争性与银行稳定性呈现正相关关系,银行竞争性的平方与银行的稳定性呈现二次方关系,即:倒U型关系。这和相关的研究结论相符。也就是说,当银行竞争性在一定的范围内,银行的竞争越激烈,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就越好,当银行的竞争超过一定的限度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会逐渐下降。对于银行体系来说,过度的竞争必然会导致银行经营成本和风险增加,一国的金融体系受到冲击,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不断下降。第二,宏观经济变量对银行的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其中,GDP增长率对银行的稳定性有正向的显著影响,GDP增长率反映一国经济总体的发展水平,当GDP增长率较高时,我国的银行体系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表现为银行抗风险能力增强,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指标都符合监管要求等;通货膨胀率CPI和货币供给量M2的增长率反映了我国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其和银行的稳定性呈负相关关系,当我国处于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时,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和挑战,金融市场的动荡对银行的稳定性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