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其作品以充满异域情调而独具特色。《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亲历中国游览的产物,由五十八篇长短不一的文章组成,文笔质朴生动,人物刻画鲜明,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称之为“毛姆的高档货”。毛姆的中国游记具有代表性地描述了 20世纪初中国的西方殖民统治缩影,较之毛姆小说和戏剧作品,更能直接客观地反映出作家对自身民族性的认知和东方异国的情感态度,在华西方人形象为研究毛姆人性观和文化观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从现有毛姆研究情况来看,国内外对毛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毛姆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上,对毛姆的游记关注较少。针对《在中国屏风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形象的分析,对在华西方人群体形象的论述仍停留在表面层次。本文拟运用叙事学批评、心理学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等批评方法,对毛姆的中国游记《在中国屏风上》的在华西方人形象进行解读。本文从主体视角下的在华西方人形象入手,进而分析在华西方人的职业特点,以及跨文化背景下在华西方人深层文化心理困境,最后揭示在华西方人形象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对在华西方人形象成因进行多方面探讨。本文正文共四章。第一章运用叙事学批评方法,还原主体视角下的在华西方人形象。暗含读者形象“你”引领开篇,是作者构想出来的理想读者形象,指向的是英国读者,揭示作品指向性;叙述者“我”贯穿全文,以参与故事的同叙述者和外于故事的异叙述者共存,维持作者、读者、叙述者与人物之间动态平衡的审美距离,同时传达给读者一些价值判断;被观察的西方人形象“他”中有对“自我”即在华英人的描述,也有对在华非英西方人的描述,与在华非英西方人的对比关照下,进一步揭示和构建了在华英人的形象特点。为下文具体论述在华西方人形象打下基础。第二章概述在华西方人职业群像。根据在华西方人的职业身份和来华目的性可将其分为三类:掘金者形象、救世者形象、官员形象三类。该章结合二十世纪初西方人来华的史实资料和数据统计,分析作品中在华西方人职业形象特点,构建作品中在华西方人较为真实的整体概况。第三章由第二章顺承而来,运用心理学批评,进一步揭示在华西方人的文化心理困境。根据在华西方人对中国的态度可以将其文化心理困境分为三类:一是逃避,表现为对中西文化冲突视而不见的文化漠视和保守固执的自闭心理,文化的隔断和冲突使其陷入一种僵化的文化身份幻想中;二是敌对,表现为粗暴的文化改造和逃离的反抗心理;三是矛盾纠结,表现为盲目乐观的文化联结以及对中国和西方的双向疏离感。第四章分析了在华西方人形象成因,包括时代原因、英国民族性格特点和毛姆个人因素。二十世纪初期新旧变革时期的中国社会难以融入,英国帝国霸权的衰落和一战后西方精神危机的普遍性影响促成了在华西方人迷茫、困顿的精神状态,这是在华西方人形象塑造的关键外在原因;英国人的绅士精神与幽默,保守冷漠与傲慢的民族性格特点是在华英人的人性内核,这是在华西方人形象塑造的根本内在原因;毛姆个人坎坷成长经历,使得毛姆具有难得可贵的人道主义情怀,与此同时,毛姆来中国拜访是具有强烈目的性的,其本质上仍旧是一种殖民主义视角,因此在华西方人形象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这是形象塑造的作家个人原因。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点明毛姆游记的研究价值。在华西方人形象的研究为研究毛姆的人性观和矛盾的文化态度提供了更多参考。结语部分把毛姆笔下的在华西方人形象与同时期西方作家塑造的殖民者形象进行横向对比,对毛姆在华西方人形象进行新的价值判定,扭转以往研究过于偏重中国形象的倾向,并对中西跨文化交流的困境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