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粘结材料、不同酸蚀方法粘结正畸金属托槽后的微渗漏情况以及窝沟封闭剂封闭后金属托槽周围微渗漏的改变,为临床上应用窝沟封闭剂预防托槽周围釉质脱矿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选择因正畸拔除的健康双尖牙72颗,随机分成3组,每组24颗。A组:37%磷酸酸蚀30秒,冲洗,吹干,京津釉质粘结剂粘结金属托槽。B组:37%磷酸酸蚀+3M Transbond光固化粘结剂粘结。C组:自酸蚀系统+3M光固化粘结剂。再将每组的24颗牙随机分成实验组(A2.B2.C2)和对照组(A1、B1、C1),每组12颗,其中实验组用窝沟封闭剂涂布托槽周围,对照组不涂布窝沟封闭剂。所有样本进行冷热循环共500次,然后置于1%亚甲蓝溶液中浸泡染色试件24小时。将样本沿牙体长轴纵行切开,25倍立体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托槽周围微渗漏数值并进行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高倍立体显微镜以及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处理组样本纵切面牙釉质—粘结剂界面的形态。 结果①3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22.462,P<0.01),两两比较发现,磷酸酸蚀+京津釉质粘结剂组与磷酸酸蚀+3M Transbond光固化粘结剂组的微渗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与自酸蚀+3M Transbond光固化粘结剂组之间的差别均呈显著性(P<0.05)。②A1组(牙合)龈方微渗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牙合)龈方微渗漏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C1组(牙合)龈方微渗漏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应用窝沟封闭剂与不用窝沟封闭剂组微渗漏的比较结果:A1组:A2组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1组:B2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C1组:C2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高倍立体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发现,磷酸酸蚀组牙釉质—粘结剂界面结合较紧密,自酸蚀粘结剂组牙釉质—粘结剂结合较疏松,部分样本可见到明显的裂隙。 结论①微渗漏的大小与粘结剂的种类无明显关系。②不同酸蚀方法间的微渗第一章中文摘要漏凳嘿垦,壑夔终遨磷酸酸蚀组的微渗漏明显龚③窝沟封闭剂缨卿燮鲤,钡燮塑迎望缠四寸自酸蚀组的作用不明显。④同种材料、同种酸蚀方法组托槽酿方微渗漏明显大于牙合方。⑤扫描电镜及立体显微镜所观察到的牙釉质一粘结剂界面的结合情况可能与微渗漏的大小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