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In磁性薄膜材料的磁电阻效应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简单介绍了自旋电子学和磁电阻效应的一些研究进展,分析了几种常见的巨磁电阻效应系统。实验以In作为非磁层,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系列Fe/In多层膜和用共溅射方法制备了Fe/In颗粒膜等多种磁性薄膜样品。详细介绍了样品的制备、结构表征和测量过程。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样品的表面形貌;用X射线光电子谱对颗粒膜样品的成分及其随厚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量样品的磁性;用微电阻测试系统对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磁电阻等相关特性测量。系统地研究了磁性层厚度、非磁性层厚度和温度变化对磁电阻效应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机制。从样品微结构角度,采用类似于朗之万函数的公式对磁电阻曲线进行了拟合,利用Slonczewski的“界面松散自旋”模型和自旋相关散射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讨论了Fe/In磁性薄膜系统中微结构对电传导和磁性等的影响机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磁控溅射法制作了的Fe/In多层膜系列样品。 (2)、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Fe/In多层膜样品的表面形貌很粗糙。 (3)、随着非磁性层In层厚度的变化,MR出现周期性振荡,振荡周期为1.3nm左右,当In层厚度大于一定值时,出现MR随温度降低而减小的反常行为。随着磁性层Fe层厚度的变化,MR出现一个极大值。 (4)、样品的MR由高场部分和低场部分组成:高场部分MR来自于相邻Fe层耦合的自旋相关散射的贡献,随温度的下降而升高;低场部分MR由Fe/In界面处Fe团簇颗粒的类超顺磁行为引起,出现随温度的下降而减小的反常行为。 (5)、Fe/In颗粒膜样品采用共溅射法制成。磁电阻效应和磁性质的研究显示Fe颗粒的形状不是球形的,而是呈扁平状的。X射线光电子谱的分析表明Fe/In颗粒膜表面Fe颗粒部分被氧化,In颗粒和内部的Fe颗粒以单质形态存在。
其他文献
EMC效应反映了自由核子与束缚核子的结构函数明显不同,核环境可以影响核子的内部结构。通过高能粒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可以清楚地了解核环境对夸克一胶子部分子分布函数的影响(
[关键词]宣传思想工作;“三个贴近”  [中图分类号] D631.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10-0031-02    李长春同志在近期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感召力。“三个贴近”是党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宣传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形势下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必
量子信息学以量子位作为信息载体,按照量子力学原理进行计算或操作,从而使量子信息学比经典信息学更具有优越性。近20年来,人们对量子信息学这一跨学科的综合性领域的理论和实践
本文采用量子波导理论分别研究了不同的含杂质介观结构中的电子输运性质. 全文分五章: 第一章简要的介绍了介观输运及其基础理论和研究现状。 第二章研究了连一AB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