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理论观点常常被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引用,他的经典著作也常常被他们提及。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大师,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伦理学家。亚当·斯密的学说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影响深远,他的精妙譬喻“无形之手”,始终是市场社会最为神圣的信念。在经济思想史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将自然、自动地趋向一致的信念,以及政府的非效率性的经验和天赋人权的思想成为亚当·斯密自由放任主义理论的基础。在经济伦理学上,斯密认为自然的自由体制——市场交换制度乃是道德的、伦理的制度。在市场社会里,拥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的个人依照自然法则,一方面尊重他人的自然权利,一方面追求自己的自然权利或者利益,形成的相互竞争与协作的社会,从而导致了当事人无意识的结果:国民财富与道德的增长,这是一种内生的自然秩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自然进化、相得益彰。道德人与经济人密不可分的一体,经济人必然是道德人,两者是一个分币的两面、不可割裂,两者共同构成市场社会的行为主体的基本人格特征。这个理想的社会形态赋予人类利己本能以道德和伦理意义,它的基础信念是建立在个人与社会、自由与秩序自然和谐,个人自由地追求己利必然与公共利益一致,即全社会的自然调和,不期而成。《国富论》的主题是论证在自然的自由制度下富与德并行不悖。而《道德情操论》中的伦理学的逻辑是人们在自爱和同情等人类天性的作用下产生德行,并且带来人们的富有,形成德行与富有内生的自然制度。真正的市场经济恰恰是道德人的经济,真正的自由恰恰是高度的秩序。本文从亚当·斯密的同情产生出合宜的行为的思想入手,通过对斯密的伦理思想的研究,分析斯密论述的道德生成机制的内在理路,并借鉴其有益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论文框架而言,除绪论外,文章首先分析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了解亚当·斯密写作《道德情操论》的背景,尤其是从《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出版情况来分析斯密所指的德行与富裕的关系,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把握斯密的经济伦理的问题指向。其次,论文揭示了《道德情操论》中的道德生成机制,论述了行为合宜论的内在理路,探讨了同情的内涵以及同情如何生成合宜的行为。之后,从伦理的角度提出通往人类幸福之路,即在介绍和分析亚当·斯密的自然神学观以及主体理性主义的哲学观基础上揭示人类的幸福与神的设计和人类行为的关系来分析其形而上的理论支撑。通过以上研究,提出“合宜”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启示。具体而言,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斯密的“合宜”思想加以简评,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述的同情的理论是有益的,但是他的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却是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的。尤其在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的当下,研究《道德情操论》对于探索一条实现最大多数人民幸福的道路,建立一个新的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市场经济伦理观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