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祖先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见证,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极高的战略性意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铢铢镲”锣鼓乐现为内蒙古自治区区级、河北省省级、朝阳市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古代蒙古萨满教祭祀鼓乐,成型于元代,盛行于明末清初,充分展示出富有民间、民俗打击乐特点的音乐元素,既有浓厚的宗教祭祀和寺庙鼓乐气息,又包含着藏传佛教博大精深的经卷韵味。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民族学、民俗学、传播学为理论基础,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方式演变和当下的传播创新。论文主要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铢铢镲”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主要梳理并分析“铢铢镲”打击乐在不同历史阶段传播方式的演变过程;第三部分主要结合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探析“铢铢镲”打击乐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提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铢铢镲”的传播发展趋势,对其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铢铢镲”打击乐以其独具的魅力,在千百年来的漫长历史中不断传播、丰富和发展。深入探索“铢铢镲”打击乐的传播规律,反思“铢铢镲”传播方式的演变,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项目在扩大传播范围、优化整合传播资源等方面提供一个可借鉴的范例,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