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老保险制度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制度,自1997年确立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以来,由于转制成本和制度设计等原因,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偿付能力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目前,普遍认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偿付能力面临较大压力。因此,研究究竟何种因素影响养老保险的偿付能力,进而提高偿付能力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海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发现,目前各界学者主要认为制约养老保险偿付能力的因素是“未富先老”,而研究方法则主要采用定性研究,从制度设计上分析不足,而少有学者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将宏观经济因素和制度设计因素均涵盖其中。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采用了精确的定量研究方法,探究影响养老保险偿付能力的制度内和制度外因素,以期为制度偿付能力的提高提供合理的建议。本文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引言。这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产生背景,描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和保险制度覆盖面的发展和现状,引出本文研究动机——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较小,令其偿付能力受限,有必要研究影响偿付能力的因素,以期提高其偿付能力。第二章,文献综述。这部分整理了国内外关于养老保险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在吸取其优点、弥补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为定性的国际和省际比较分析与定量的实证分析,同时将本文研究的被解释变量,即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定为制度赡养率。第三章,影响养老保险偿付能力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这部分首先将可能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偿付能力的制度外参数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指出我国的各指标状况良好;然后对与偿付能力相关的指标进行国内省际比较,指出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偿付压力较大,同时各指标的省际差距大,发展不平衡,并归纳出了本文研究的影响偿付能力的各个指标。最后,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针对我国的养老保险现状,指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种类过多,给付不公平,易造成负向激励的问题。第四章,影响养老保险偿付能力因素的实证分析。本文选择全国31个省份2006-2011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回归模型,研究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偿付能力的因素。模型被解释变量为制度赡养率,用以度量养老金偿付能力;假设可能的解释变量为GDP年增长率、第三产业占比增长率、全体人口赡养率、城镇就业人口占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养老金替代率和缴费率。检验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占比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剩余收入占比、养老保险替代率与制度赡养率成反比,而养老保险缴费率与制度赡养率成正比,GDP年增长率、全体人口赡养率、城镇就业人口占比与制度赡养率无显著关系。最后,通过将我国制度赡养率较低的东部沿海三省江苏、广州、福建的相关数据与制度赡养率较高的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对比,逐一分析了GDP年增长率、全体人口赡养率和城镇就业人口占比三个因素不显著的原因以及第三产业占比增长率、养老金替代率和缴费率三个指标显著的原因。第五章,结论和政策建议。在前文的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目前提高偿付能力的长期目标是调整产业结构、缩小贫富差距,而短期方式是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同时强化财政补贴的作用。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如下:本文的创新点是在对国际、国内影响偿付能力的因素进行全面比较,并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最近年份的数据,能够反映目前养老保险偿付能力的状况,且兼顾2005年养老保险制度计发办法的重要变化。同时采用制度赡养率而非前人采用的养老保险覆盖率衡量养老保险偿付能力,并进行严格的实证研究。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2005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只能采用2006年以后的数据,致使数据的年限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