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汉语文教育的危机与转机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a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文教育在全球化时代陷入了一场语用危机:活性不足、更新滞后、创意贫乏的汉语语用,无法迎接日趋活跃的全球多元文化的挑战。对此,我们应当反思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激活语用基因,打造强势汉语,提升国家文化创造力,化解全球化时代的汉语语用危机,进而在多元文化的博弈中占据制高点。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提出此命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研究其哲学基础,并界定相关核心概念。第二部分架构全球化与汉语文教育之间的桥梁,主要在概括全球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的母语课程名称——汉语文,并分析其与全球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全球化为汉语文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让汉语文教育在交流与对话中不断更新、臻于完善,而汉语文教育也为全球化的逐渐深化提供了思想及文化的宝贵资源。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全球化时代汉语文教育危机的原因及表现。汉语文教育危机首先表现为一场语言危机。汉语现状内忧外患:外有强势母语的霸权威胁,内有汉语自身信心的衰微。汉语文教育危机实质上是一场语用危机。接受本位的汉语语用源自教育的痼疾与时弊:历时角度深受凯洛夫教育学的贻害;共时角度受到西方教育理论的束缚。共性化的语用模式难以应对全球多元文化的挑战。第四部分提出化解汉语文教育危机的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实施途径。首先分析汉语文教育生存的时代背景:以活力与创造为主的全球多元时代。再提出以活力汉语作为汉语文教育的新目标,提升汉语自身的创造活力,以化解全球化时代的语言危机。接着提出积极语用的概念:上联以活力汉语为象征的汉语文教育理念,下通以创意表达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最后研究了积极语用的理论基础、哲学内涵、表现形式以及有关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案例,以真实、个性、审美、创意的语用品质,化解全球化时代的语用危机。
其他文献
明清易代之际,在惨淡现实氛围和高压政治环境的影响下,无数遗民诗人在山水诗中曲笔抒怀,藉以表达故国沦亡之悲和寄寓坚贞不屈的气节。作为“岭南三大家”之一的陈恭尹亦侧身
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冲击压实技术及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及处理方法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土质及地基特性、冲击压实机的特性及工作原理,依托河北省宣
十七大以后,我国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把自主创新放在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而创业投资作为提高创新能力的加速器,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创业投资高速发展
家长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旨在提高家长素质的学校。但目前由中小学校开办的家长学校存在着种种弊端,其实施效果不尽人意,因此社区家长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形式应运
海洋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其中主要受船舶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影响。《MARPOL公约》附则对船舶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限制更加严格,目前各国都采取各种有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生力军,一方面承担重要的支农任务,一方面又要面对生存的压力,农户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支柱业务,其违约损失直接反映了信用社在主营业务方面的风险,以
黑龙江制造业中小企业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贡献也日益增加。因此,为了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政府必然要为黑龙江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保驾
我国是世界上地裂缝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渭河盆地地裂缝现象最为典型,造成的灾害最为严重。渭河盆地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就有多次地裂缝的发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
《八月之光》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的经典作品之一,在作家营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与继《喧哗与骚动》之后的其它小说相比,“在许多方面
20世纪80年代,许多高校依托电化教学的硬件和软件基础,开始制作电视教育片,并通过建立校内有线电视闭路播放系统,逐步形成了高校校园电视的雏型。到了90年代,随着我国有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