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抑郁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我国对中学生群体抑郁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中学生群体面临着学业、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身体健康等多种压力,所以此阶段也是心理问题易感期,比如产生抑郁。因此,本研究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个人(Person)-过程(Process)-环境(Context)-时间(Time)”模型(简称PPCT模型),通过对中学生生活事件、生命意义感、家庭亲密度和抑郁关系的探讨,了解中学生抑郁情绪的现状和特点,并进一步揭示生命意义感和家庭亲密度在生活事件和中学生抑郁情绪关系间的作用机制,为教育者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通过基本的描述统计和均值的差异比较,探讨了中学生抑郁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二探讨了中学生生活事件、家庭亲密度和生命意义感的发展现状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并且通过链式中介分析,探讨了生活事件、家庭亲密度、生命意义感和中学生抑郁的关系,考察抑郁的形成机制。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招募了西南地区2162名中学生(初一至高三)参加本研究,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亲密度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在本次研究条件下,得到如下结论:(1)中学生的抑郁水平总体上属于轻度抑郁,抑郁检出率为45.2%,具体来说26.10%的学生属于轻度抑郁,15.90%的学生属于中度抑郁,3.20%的学生属于重度抑郁。同时发现,农村学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城市学生;留守学生的抑郁水平高于非留守学生;初一学生的抑郁水平最低,初二学生和高二学生的抑郁水平低于高三学生,其余年级的学生处于同一抑郁水平。(2)总体上中学生的生活事件发生频率以及对个体产生的影响较小。同时发现,男生的生活事件发生频率和对自己的负面影响都低于女生,具体表现为男生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与适应方面都好于女生;城镇学生的生活事件发生频率和对自己的负面影响都低于农村学生,具体表现为城镇学生在学习压力维度、受惩罚维度、亲友与财产丧失维度、健康与适应维度及其他维度上都好于农村学生;非留守学生在健康与适应维度上好于留守学生,即留守学生面临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及不良影响;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事件发生频率以及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初一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率以及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处于最低水平,高一学生处于最高水平,其他年级的学生处于同一水平。(3)中学生的家庭亲密度总体上属于中等水平。同时发现,男生的家庭亲密度水平高于女生;城镇学生的家庭亲密度水平高于农村学生;非独生子女的家庭亲密度水平高于独生子女;留守学生家庭亲密水平度高于非留守学生;不同年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初一学生的家庭亲密度水平最高,初中学生的家庭亲密度水平高于高中生,高一和高二学生的家庭亲密度水平最低。(4)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同时发现,男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城镇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高于农村学生;留守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显著高于非留守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不同年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初一学生和初二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是最高的,整体上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逐渐降低,但是到了高三,生命意义感水平有所回升。(5)中学生的生活事件、家庭亲密度、生命意义感和抑郁之间属于两两显著相关关系。具体来说,生活事件与家庭亲密度、生命意义感属于显著负相关关系,生活事件与抑郁属于显著正相关关系,家庭亲密度与生命意义感属于显著正相关关系,家庭亲密度与抑郁属于显著负相关关系,生命意义感与抑郁属于显著负相关关系。(6)生活事件不仅对中学生的抑郁具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还可以通过家庭亲密度和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中学生抑郁。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教育建议,旨在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指导。同时,也总结了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并提出了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