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椒为一种特色的“药食”两用之品,内服传统功效为温中、止痛,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文献调查表明花椒对脾胃虚寒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较好的疗效,近现代研究表明麻味物质与香味物质为其主要活性成分。然而,市场上花椒商品混用状况严重,各花椒商品活性成分是否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次花椒内在评价以挥发油含量为唯一指标,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花椒风味物质的提取工艺评价仍以单一的麻味物质或香味物质评价,且评价方法较为复杂;再者花椒中麻味物质与香味物质对患者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且易分解变质,造成疗效不稳定;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首先是花椒药材品种研究。采用生药学鉴定(包括植物来源鉴定、性状鉴定与显微鉴定)对药典收载花椒品种花椒和青椒、市场上大量销售的藤椒(青花椒)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花椒与藤椒鉴别特征相近,而与青椒差异较大;同时对三种花椒商品的活性成分(麻味物质与香味物质即风味物质)进行了基础研究,发现花椒与藤椒风味物质相近,而与青椒存在明显差异,综上,结合植物来源考证(综述部分)结果,建议将药典花椒收载品种花椒和青椒按一物一名分列为两种药材,而考虑将藤椒来源植物竹叶花椒列入花椒药材品种;通过对不同产地花椒商品风味物质研究优选出风味物质最好的汉源花椒;再对其不同生长时期的果实和叶子进行了风味物质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花椒叶中麻味物质与香味物质随着花椒的成熟逐渐转移到了花椒果皮中,并且在花椒成熟时果皮中风味物质含量最高,因此选择花椒成熟时期的果皮作为花椒药材;进一步的再对花椒及其炮制品(炒花椒)进行了风味物质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花椒风味物质种类在炮制前后基本无变化,但含量在炒制后降低,因此优选未炮制饮片。优选药材后,进行了风味物质提取工艺研究,采用玉米油浸提汉源花椒中的风味物质,选定羟基-α-山椒素、柠檬烯含量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油料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单因素考察试验,结合响应面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优化花椒风味物质浸提工艺为:油料比8:1、浸提时间2.5 h、浸提温度80℃;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同时测定花椒(油)中风味物质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采用资生堂CAPCELL PAK C18柱(250mm×4.6mm,5μm;MGII);柱温为30℃;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V-V):0 min时40%:60%,15min时50%:50%,25min时60%:40%,35~60min时70%:30%;体积流量1 mL/min;以双波长(270 nm、200 nm)检测模式进行检测。其次是花椒软胶囊制剂研究。花椒风味物质提取物的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花椒风味物质在强光、高温和有氧条件下易分解变质。依据提取物本身性质将其制备成软胶囊,可以更好的的保留风味物质,提高药效,并且可以避免花椒风味物质的刺激性,提高患者的顺应性;经过软胶囊囊壳制备处方筛选为明胶:甘油:水:二氧化钛:苋菜红:胭脂红=1:0.5:1:0.003:0.0005:0.0005,之后进行了中试放大研究制成花椒软胶囊;在花椒软胶囊质量标准研究中:常规制剂检查(性状、装量差异、崩解时限、微生物限度)均符合药典规定,建立了羟基-α-山椒素与柠檬烯薄层鉴别方法(TLC),并以HPLC法测定羟基-α-山椒素及柠檬烯含量来对产品进行含量控制,经方法学验证此方法稳定可行;在质量标准可控的基础上,以软胶囊性状、崩解时限、羟基-α-山椒素和柠檬烯含量为观察指标,进行了初步稳定性研究(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以及长期试验)以观察其质量变化;依据影响因素结果确定花椒软胶囊包装为:将软胶囊置于棕色药用聚酯瓶中,并于瓶中放入干燥剂,密封包装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依据加速试验及长期试验结果,花椒软胶囊稳定性良好,各项指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依据试验结果和有效期确定一般原则,将花椒软胶囊有效期暂定为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