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压MMC环流抑制与电容电压平衡方法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76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远距离大功率高压输电技术的迅速发展,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逐渐成为柔性直流输电技术(HVDC)所用换流器中的主流拓扑。子模块之间相互级联的模块化结构使得MMC具有开关频率低且损耗少、电能变换效率高、谐波含量低、输出电压和电流波形良好、可灵活拓展等显著优势。这种新型的拓扑结构不仅在HVDC工程中广受关注,在许多中压场合如调速电机驱动、统一潮流控制器、直流融冰、固态变压器与中压直流配电网等领域也有着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相比直流输电应用,中压MMC电压等级低,子模块数目通常只有几十个,但目前其调制、环流抑制以及内部能量平衡仍然主要沿用柔直工程中MMC的设计方法。为优化中压应用中MMC的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本文通过分析MMC的电路结构和调制策略,给出了载波移相调制下MMC桥臂电压与输出交流电压的傅里叶表达式。当考虑环流抑制方法后,揭示了桥臂电压参考信号将产生一系列的偶次谐波,对MMC输出交流电压谐波特性产生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分析阐明了MMC环流抑制与载波移相调制之间的耦合现象,并通过了仿真验证。其次,为了避免环流抑制影响输出交流电压的谐波特性,提出了MMC的解耦调制策略,对环流抑制信号进行独立调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延迟时间,尽可能节省开关动作,降低由于环流抑制信号独立调制带来的额外开关次数,并根据环流纹波范围求得最大允许的延迟时间。对MMC解耦调制策略在四种不同延迟时间条件下进行仿真,验证了所提出解耦调制策略的有效性。再次,本文提出了改进的能量平衡控制策略,当对其中一相进行桥臂平衡控制时,向另外两相中也注入一定的基频环流,使其不影响MMC直流侧电流。并且提出了降低开关次数的子模块电容电压平衡方法,对处于投入状态与旁路状态的子模块分别排序,避免了同一子模块不必要的反复投切。在此基础上,设置实时变化的电压阈值,将各子模块的电容电压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了电容电压值发散对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能量平衡控制策略。最后,基于搭建的600V/10k W三相MMC实验样机,验证了环流抑制与载波移相调制之间的耦合现象,以及所提出的解耦调制策略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钢-混组合结构是钢梁与混凝土板通过抗剪连接件形成的抗弯构件,在正弯矩作用下混凝土板受压、钢梁受拉,材料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性能,在负弯矩作用下混凝土板受拉开裂,钢梁受压
高温下热量传递以短波红外辐射传热为主,应用近红外反射型/红外辐射型隔热材料可以有效保护基底材料,是高温工业节能增效的有效手段。锰酸钇熔点较高(2067 K),具有较好的近红外
本文以矩形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下栓上焊隔板贯通节点为研究背景。为响应国家装配化发展的号召,大力推进钢管混凝土柱-钢梁结构体系发展刻不容缓。传统翼缘与贯通隔板(以下
本文以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CLEC)为观察语料库,以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为参照语料库,从词频和扩展意义单位的层面,即搭配、类联接、语义倾向和语义韵,通过与英语本族语者的比较,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对评价性形容词important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在词频层面,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对评价性形容词important的使用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较多使用important,较少使
本文选用Fe、Mn、Co、Cr四种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C(以铁碳合金的形式引入碳元素),使用真空感应熔炼法制备了Fe50Mn30Co10Cr10、(Fe50Mn30Co10Cr10)99.8C0.2、(Fe50Mn30Co10Cr10)99
在如今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分布式电源得到广泛关注。逆变器作为分布式发电系统的核心,其控制技术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内容。分布式电源的容量通常较小,
现代工程中的各种结构都朝着精度高、自重轻、体积大的方向发展,结构的复杂动力学特性研究变的尤为重要。在实际工程领域中,使结构系统产生振动的振源常常是随机振源。故此需
随着能源与环保问题愈发受到重视,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成为必然趋势。家庭能源路由器有利于对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合理利用,而混合储能系统能够使家庭能源路由器维持高效稳定运行。
足细胞的损伤和丢失是慢性肾小球疾病和进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采用干细胞来治疗足细胞损伤已取得一定进展。为了深入考察输注到小鼠体内干细胞的分布及聚集情况以及干细胞
癌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对人类生命构成严重威胁。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突破降低了癌症诊断、临床治疗和预后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本。整合多组学高通量数据,让癌症研究系统且全面的分析成为了可能,癌症生成过程也得到了更深层次和更完整的研究。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癌症的产生是基因突变不断选择、累积的结果。因此,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挖掘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和驱动癌症的基因,成为研究癌症致病机制的热点。本文提出了两种识别驱动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