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的临床脉证表现及化验指标,结合《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太阴、少阴、厥阴病脉证表现及发病机制探求二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掘三阴病诊治理论及其在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中的诊断应用方法,最后浅析《伤寒论》中治疗三阴病的方药思路为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中属三阴病的患者提供选方用药思路。方法:查阅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制定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脉证调查表,并根据调查表收集山东省中医院肾内科住院病人病例资料。对纳入符合标准的病例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对纳入的188例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符合三阴病纳入标准的共131例,发病率为69.68%。2.发病年龄以老年患者占绝大部分,共84例,约占总人数的64.1%。3.符合纳入标准的三阴病患者以CKD4期和CKD5期的为多,其中CKD5期患者共89例,主要少阴寒化证发病为多,约占47.2%,4.临床症状较为集中表现为:疲乏萎靡、下肢浮肿、口燥咽干、不欲食、胸满闷、畏寒、失眠多梦、手足凉、腹泻(飧泄)、干呕恶心、面色晦暗、渴喜热饮、不渴、腹胀满、手足温或热、面色萎黄、小便不利,故慢性肾脏病3-5期属于三阴病患者主要分布于太阴病及少阴寒化证。5.脉象以沉脉为主,舌质主要以紫暗舌和红舌表现为主,舌苔主要表现为黄苔或白苔。6.三阴病分布与血肌酐、尿素氮值无统计学差异,与CKD分期、肾小球滤过率、血红蛋白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少阴热化证肾小球滤过率、血红蛋白高于其他三组,厥阴病肾小球滤过率、血红蛋白均值最低。结论:慢性肾脏病3-5期中相当一部分患者临床脉证表现为三阴病,可以运用六经辨证理论实施诊断与治疗,尤其是老年患者或处于CKD4期和CKD5期的患者三阴病发病率较高,据其脉证表现又以少阴寒化证和太阴病多见,统计结果为运用《伤寒论》三阴病理论及方药思路辨证论治慢性肾脏病患者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