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盐渍化是保证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随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加剧,土壤盐分的变化特征直接影响着绿洲土壤盐渍化程度及其分布状况。在农业生产活动集中且频繁的绿洲区域,土壤盐渍化的状况对农业发展起着决定性因素,干旱区绿洲土壤盐分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选择渭干河绿洲为研究区域,以1958年、1985年、1992年、2006年、2012年的土壤盐分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地统计学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盐分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阐明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绿洲土壤盐分的变化规律。基于水盐平衡原理,探讨了维持绿洲土壤盐分平衡的适宜排灌比,为绿洲土壤盐渍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渭干河绿洲土壤盐分组成主要以Cl-—SO42-为主,土壤盐渍化类型总体上属于非盐渍化土、轻度盐化土、中度盐渍化土类型,其中轻盐渍化土占主导。研究区各土层的盐分具有相似的分布规律,土壤盐分含量高的区域都主要集中在渭干河绿洲的东南、西南和中间的局部地区,盐分含量随着土层加深逐渐减少,土壤盐分整体上表聚现象明显,基本呈“T”型分布。(2)渭干河绿洲1958年、1985年、1992年、2006年和2012年不同时期的土壤表层含盐量均值分别为46.02g·kg-1、51.07g·kg-1、13.86g·kg-1、11.90g·kg-1、6.22g·kg-1。1958—1985年期间,大量盐碱地开垦为耕地,不合理的灌溉是流域灌区内土壤含盐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加之排水系统不完善,新绿洲及绿洲外围局部地区土壤盐渍化呈恶化趋势。1985—2012年,绿洲的表层土壤盐分含量急剧下降。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不同时期的土壤含盐量在流域上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趋势。(3)2012年的绿洲盐渍化面积与1992年相比,中度、重度、盐土的面积分别减少了422.7、818.19、1489.38km2,非盐渍化土的面积增加了1579.65km2,轻度盐渍化土的面积增加了1150.61km2,中度盐土主要向轻度盐渍化土和非盐渍化土转化。绿洲的土壤盐分由内部向外部,表现出绿洲中上部向下部转移。(4)渭干河绿洲灌区多年灌溉引水量为25.59×108m3,绿洲最适宜的排灌比为10.48%~19.44%,现状年满足灌区水盐平衡所需排水量下限为2.29×108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