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类行为心理的景观空间感受尺度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ul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质是景观空间感受的设计,景观最终的作用是为人类带来美好的或印象深刻的体验。   本文的研究基于刘滨谊教授提出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三元中大众行为心理这一元,以进化论美学、人类环境认知和信息接受理论为依据,采用主客结合的方法,研究景观空间对于人类感受的影响。由于人在景观空间中信息的8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研究主要从视觉感受入手。   研究从自然界开始,寻找景观空间的基本模型,以及空间模型(景观客体)与人(景观主体)的感受之间的关联。随后把得到的水平与垂直两种基本的空间形态引入人工景观环境中加以研究。在众多的景观空间感受影响因子中提取出尺度这一因素,对其进行重点研究和量化分析,找出不同的景观空间尺度与人类心理感受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索怎样的景观空间适宜于表达或者引起人类某种特定的情感。   研究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从中国古典园林、欧洲传统广场、城市现代景观、纪念性景观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模型、数据分析,同时借鉴现有规划设计理论中与空间尺度有关的部分,归纳演绎出景观空间感受尺度的绝对和相对视觉标准。并在设计中应用检验,最终构建出科学的景观空间与人类感受间的关系模式。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城市核心区已不再满足于基本的道路功能照明,其以建筑景观照明、植物景观照明为重点,对城市夜景风貌进行亮化提升。经过
在中国,农村人口仍然占有很大比例,根据我国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村落作为村民赖以生存的空间,虽然在新农村的建设与改造中得到了很大改善
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对当代西方建筑界有关数字建构的建筑形态探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阐述,从历史、哲学和知觉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新建筑形态形成的文化和城市背景及
我国的开发区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过热”阶段以及其后国家的清理整顿,近几年来正不断壮大,与母城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当初那般孤立与封闭,对于母城的依赖也逐渐减弱。
建筑师事务所是活跃在国内建筑设计界的一支生力军,在建筑设计企业发展中做过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建筑设计组织是建筑师事务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
马大猷教授于1975年提出微穿孔板基本理论,开创性地提出可用于计算和设计的微穿孔板吸声体;1997年马先生进一步提出微穿孔板吸声体的准确理论,揭示了微穿孔板吸声体最大吸声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以冯纪忠、葛如亮、戴复东、黄仁、卢济威、齐康、“正阳卿”(钟训正、孙钟阳、王文卿)等建筑师为代表,在江南地区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现代乡土建筑作品。这些
计算机辅助可拓建筑策划是将可拓学理论、建筑策划理论以及相关计算机领域的理论相结合形成的新理论。提出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使计算机真正具有人工智能地辅助建筑策划的功能
城市边缘区是介于城市建成区和纯农村腹地之间的具有农村特征又明显区别于农村的土地利用转换区,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人口特征等方面处于不断发生变化的地带。有关城市边
在党中央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全国上下都掀起了建设新农村的热潮,广西各地也深入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建设中没有注重村镇民族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