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开挖地铁隧道微扰动控制及监测可视化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l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轨道交通作为大中型城市的重要公共交通形式正日益普及,而地铁隧道结构的安全性是保障地铁正常运营的基本前提。目前,随着紧邻地铁基坑开挖工程的日渐增加,对于基坑开挖影响下隧道结构响应的控制和评估问题正愈显重要。一方面,紧邻地铁隧道的基坑工程,需要在设计阶段优化确定基坑开挖对紧邻隧道影响相对较小的开挖方案;另一方面,由于盾构隧道结构响应的复杂性,紧邻隧道的实际响应需要结合精细化的现场监测和数据呈现平台来全面呈现,以更方便地发现问题,为决策者完善解决方案提供更有效支持。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基坑开挖引起的邻近盾构隧道微扰动及其控制措施和盾构隧道监测数据可视化两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阐述了深基坑施工影响下紧邻环境的变形机理和变形特征,总结分析了施工环节深基坑紧邻环境的微扰动控制措施、具体方法及其相关特点。2、基于上海徐汇中心某大型基坑群工程,利用PLAXIS3D软件对基坑群开挖影响下紧邻隧道的响应状态开展模拟分析及定性定量评价,从优化基坑开挖方式和提高围护体系抗变形能力两方面,包括基坑群分区开挖顺序、单坑开挖下部结构回筑以后再开挖紧邻基坑、地连墙厚度、支撑体系刚度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对项目的基坑群开挖顺序的合理安排及围护体系刚度和地下连续墙厚度的合理选择提出了建议,可以为类似实际工程提供经验参考。3、基于BIM软件REVIT和DYNAMO可视化编程插件,开发了基于分布式监测数据集的盾构隧道三维可视化系统。该可视化系统将隧道结构参数化建模和监测数据可视化进行有机融合,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监测数据驱动盾构隧道管片位置姿态改变同时结合颜色映射实现隧道变形状态的可视化呈现;2)片元层结合颜色映射的面状分布式监测数据的可视化呈现;3)灵活变换的线状分布式监测数据的可视化呈现。4、基于南京地铁二号线紧邻开挖基坑的地铁盾构隧道为例,结合光纤监测系统采集的分布式数据,建立了监测段隧道的综合可视化模型,实现了监测段隧道监测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呈现,通过与传统二维图表呈现方式的对比,说明本可视化系统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其他文献
岩体是岩石材料和其结构面的总称。其中节理是分布最广的一种结构面。由于结构面的存在,岩体表现出不均匀性,不连续性,各向异性和非线弹性的复杂性质。节理岩体在天然状态下常常因受到循环动态荷载的作用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同时,节理的存在也对应力波的传播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节理的动态力学特性及其对应力波传播规律的影响与节理形貌的几何特征密切相关。本文从节理表面的几何特征入手,从节理粗糙度系数JRC及节理分布
藻类物质在生长过程中,会向水体释放藻类代谢产物,但传统的水处理工艺难以将其有效去除,导致在氯化消毒过程中生成含氮消毒副产物。卤代硝基甲烷(HNMs)是含氮消毒副产物的典型代表,当水体中存在溴离子时,在消毒过程中容易形成溴代硝基甲烷,其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在HNMs中处于前列,会对水质安全造成隐患。本论文探究了HNMs中的一溴硝基甲烷(BNM)和一溴二氯硝基甲烷(BDCNM)在低压紫外光照射条件下的光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此类建筑结构往往都涉及到深基坑工程,逆作法因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依赖工程经验对逆作法的技术控制,对于特定工程环境下,逆作法实际受力特性对工程的影响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依托南京金茂广场二期施工建设工程,对超高层建筑逆作法中的桩柱转换机理展开研究。首先总结了桩柱转换中关键节点的设计及施工技术要点,采用理
针对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在地表水以及水处理工艺中检出频繁的问题,本文以波长为365 nm的发光二极管(Ultraviolet-Light-Emitting Diode,UV-LED)作为紫外光源,通过活化双氧水(H2O2)、自由氯(Free Activated Chlorine,FAC)以及过二硫酸盐(PS)三种氧
本文结合理论模拟和试验数据统计分析,评定了静载试验单桩极限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的不确定度,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GUM法分析了千斤顶和桩基沉降导致的不确定度,并由二者合成了静载试验加载量的不确定度。研究表明:并联千斤顶的不确定度约为单个千斤顶不确定度的代数和。荷载大小和桩型对桩基沉降导致的不确定度影响较小,且加载量误差服从正态分布。试验荷载较大时,加载量的相对不确定度较小。试验荷
圩堤是平原地区防洪排涝的传统设施,历史悠久、效益显著。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于规划管理滞后,河道被填埋的现象屡禁不止,圩区水系中出现了很多断头河浜,河网水动力条件差,成为平原河网水质不好乃至黑臭的重要原因。开展圩区水动力提升的研究并实施相关工程,是圩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内容之一。本文针对闸泵调度、河浜连通、节点优化三种河网水动力提升方案开展了优化设计的计算方法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探讨。对河道长度、断面
岩体和土体都是各种构筑物的天然载体。其既可以作为地上建筑物的地基,也是地下构筑物的围岩和采矿工程的开挖对象,并且随着地层的深入岩体更是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主要对象。与一般人工材料不同,岩体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复杂地质体。结构面是造成岩体各向异性,非线弹性,不连续性和不均匀性的本质原因之一。因此,研究结构面的力学特性是研究岩体力学特性的关键。在工程实际中岩体还会受到动态荷载(如地震荷载,爆破振
溴代硝基甲烷是典型的含氮消毒副产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风险,其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在卤代硝基甲烷(HNMs)中处于前列,给水质安全带来极大风险,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本文选取水中苏氨酸、色氨酸和天冬氨酸三种氨基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氨基酸在紫外/氯消毒过程中生成溴代硝基甲烷的规律及反应途径,同时探究了一溴一氯硝基甲烷(BCNM)和三溴硝基甲烷(TBNM)在低压紫外光照射条件下的光降解规律及
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从迅速扩张的状态转向重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如何合理进行城区更新,激活内部老旧区域,成为城市更新发展的重点。而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与众不同的区域,有其独特的特点:地理位置好,学院气息浓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也存在建筑老旧,整体规划不合理的特点。如果能将此类校园旧址进行有质量的更新,可以为城市增添亮彩,盘活整个区块,保存并发扬场所文化底蕴,惠及周边人群。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和高校的
地下硐室作为一种全埋式地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其稳定性问题比地上结构更为复杂。一方面,地震以复杂应力波形式传播,地震波波形复杂且直接作用于硐室围岩,地下硐室在不同类型的应力波特性下的稳定性表现各不同;另一方面,地下岩体分布着非常多的结构面,其会影响地震波在硐室围岩中的传播,特别是岩体破碎形成的断层破碎带往往会引发严重的震害风险,直接影响到地下硐室的稳定性。因此需要更深刻的理解应力波与断层结构面对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