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以甜椒(Capsicum annuum L.)为试材,针对甜椒穴盘育苗过程中的营养供应问题,在预备试验研究了壮苗指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D-饱和最优设计,系统研究了不同氮、磷组合对甜椒穴盘苗壮苗指数、营养元素吸收、形态、生理指标和花芽分化的影响以及花芽分化的机理,并确定了甜椒穴盘育苗需肥指标。旨在为提高幼苗素 质,更好地推广穴盘育苗技术提供营养管理方面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试验结果如下:1. 通过对各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及比值与幼苗质量的关系分析,确定了少数最有代表性的数量性状指标,找出了适合甜椒穴盘苗的壮苗指数为:(茎粗/株高+根干重/地上部干重)×全株干重。同时用通径和灰色关联分析两种方法对壮苗指数与苗期性状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茎粗外,其余性状均呈高度正相关;根干重和地上部干重对壮苗指数具有决定性的正向直接作用,株高则具有负向直接作用;根干重与壮苗指数关联度最大。甜椒穴盘苗壮苗应具备干物质含量高,根系发达,株高适宜等特点。2.通过测定田间试验参数,建立壮苗指数与氮、磷浓度的函数模型,不同氮、磷浓度组合对壮苗指数的影响规律明显。在试验范围内,壮苗指数随氮、磷浓度的提高而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最大壮苗指数使用氮、磷浓度范围内,提高磷、氮浓度,可以提高氮、磷对壮苗指数的影响效应,但超过最高壮苗指数施肥浓度反而会使相互影响的施肥效应下降,服从报酬递减的规律。同时在低氮、低磷水平上,壮苗指数最大值明显低于中氮、中磷水平,表现了最低限制因子律的作用。在低氮、低磷水平上,有利于磷、氮肥效的发挥。3.壮苗指数码值效应方程表明单位量的氮、磷对壮苗指数的贡献为氮>磷。甜椒穴盘苗不同苗龄期以提高壮苗指数为主的氮、磷最佳施肥浓度(mmol/l)分别为:两叶一心(6.69,1.07),四叶一心(6.93,1.14),六叶一心(7.11,1.17),八叶一心(7.23,1.23);不同苗龄期氮、磷肥料用量(g/株)为:两叶一心(0.0071,0.0045),四叶一心(0.0162,0.0108),六叶一心(0.0244,0.0173),八叶一心(0.0323,0.0241)。氮、磷肥料配<WP=9>比由1.6:1~1.3:1逐渐下降。壮苗指数六叶一心期为0.077,八叶一心期为0.149。4.通过对与幼苗素质密切相关的各项指标的测定,可知较高的氮和适中的磷有利于株高和茎粗的增大;适中的氮和磷浓度有利于地上部干重和总重的增加,磷对光合产物分配起决定作用,低磷有利于向根部的分配,中磷和高磷有利于向地上部的分配;适中的氮和磷浓度能促进壮苗指数的提高,氮、磷之间存在负向交互作用;在光合性能方面较高的氮浓度和适中的磷浓度能提高光合色素的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适中的氮浓度和较高的磷浓度能提高光合叶面积;在根系吸收方面适中的氮和磷浓度根系吸收面积和根体积最高,根系吸收能力强。 5.甜椒穴盘苗生长发育过程中矿质元素的吸收规律明显,不同苗龄期植株的矿质元素含量均呈现高-低-高-低的趋势。较高的氮浓度有利于植株对氮、铜、锰的吸收,较高的磷浓度有利于磷、钾的吸收,氮、磷之间存在正向交互作用;低氮有利于植株对铁的吸收,低磷有利于植株对锌的吸收,氮、铁之间、磷、锌之间存在颉抗作用。6.通过对碳、氮化合物的测定,可知随着苗龄的增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化合物分别呈现减少和增加的趋势。较低氮和磷浓度有利于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增加。较高的氮和适中的磷浓度有利于氮素化合物含量的增加。随着苗龄的增大,C/N比呈现升高的趋势。中氮中磷处理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化合物含量都高,且C/N处于1-1.2之间,有利于花芽分化和培育壮苗。7. 在甜椒花芽分化期施用15N-KO3,并采用促、抑花调控措施,研究氮素营养的运转分配规律及花芽分化机理。结果表明生长中心在花芽分化前后发生了转移,在花芽分化前主要以根系为生长中心,在花芽分化后转移到地上部顶芽和叶片的生长和发育。幼苗体内氮素水平的高低对花芽分化起着重要作用,在花芽分化前后促、抑花处理根、茎中氮含量和15N的丰度都增加,而在花芽分化后促花处理顶芽和叶中氮含量和15N的丰度却降低,相对较低的氮素含量水平有利于成花。8. 在试验范围内,壮苗指数随氮、磷用量的提高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氮肥效果比较平缓。在最大壮苗指数使用氮、磷范围内,提高磷用量可以<WP=10>提高氮对壮苗指数的影响效应,边际效果显著。以提高壮苗指数为主的甜椒苗期氮、磷需求量(g/plant)六叶一心期为:0.0106,0.0065;八叶一心期为:0.0117,0.0085。氮、磷比值分别为:1.5:1和1.4:1。壮苗指数分别为:0.088,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