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匮乏时期乡村公共权力实践的逻辑——以70年代广西P生产队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lxbdmmy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70年代农村社会生存资源的匮乏为背景,着重考察受着体制因素、熟人社会情理等因素交织着的乡村社会中生产队代表集体利益所行使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资料收集方法为文献法和访谈法。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多位老队干和老人访谈,以老人们口述回忆的形式讲述曾经发生在该生产队的人物和事件,并用叙事性研究方法展开分析。   研究认为,生产队公共权力在资源的生产和分配环节中起到关键作用,公共权力的运作保证了正常的生产发展和粮食分配,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在集权的计划体制下,国家权力网络遍布城乡社会并形成一套严密的机制,凭借强大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公共权力运作呈现出照章办事和原则性的特征。   以社会情理为代表的传统礼俗文化规范了社会秩序并为人们所接受,当国家权力试图控制乡村社会时,乡村的礼俗和文化成了权力运行的客观阻力,变通权力运作成为延伸权力网络和控制乡村社会的另一种选择。   文章总结认为,生产队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呈现出了循章与变通并存的双轨运作机制,而国家体制因素、严肃的政治时局、政权形成中培养起来的群众认可和社会情理的影响是产生公共权力循章和变通运作的主要原因;双轨运作机制与整个社会的资源匮乏存在内在的联系。   对70年代生产队公共权力运作的研究,对当前村民自治体制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和启发。
其他文献
2011年为“十二五”规划的过渡时期,总结“十一五”的成绩,展望“十二五”美好未来。苏南地区即将打造全国现代化的功能示范区,而南京是苏南地区现代化示范区中的政治中心、文化
反馈模式的家庭养老是中国农村老年人赡养的传统,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家庭养老出现式微的趋势。本文从日常生活世界出发,深入微观经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
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转非安置社区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化方式之一。集中居住的安置社区表面上看只是居民居住方式的改变,但实际上却是对其社会生态系统的彻底改变。本文对安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