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气管哮喘(BA)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在近几年有上升趋势,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尤其影响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目的: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归纳16年来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文献报告,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支气管哮喘发病人群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发病地域等,发作期及缓解期的中医证型、症状、舌象、脉象、用药等因素,为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有效的文献参考依据。方法:本文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医药资源系统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1999.01.01至2014.10.31为年限,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分析其中患者的基本信息,哮喘发作期及缓解期的中医证型、症状、舌象、脉象、用药等情况,采用SPSS17.0进行频数及频率的统计学分析,归纳总结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规律。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453篇文献,搜集病例数据35934条。其中男性19368人,女性16566人,男女比例约为1.17:1。年龄最小者0.4岁,最大者75岁,年龄分布以41-6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的39.4%;其次为0.4-20岁、61-75岁年龄组,分别占总例数35.1%、15.0%。华中.华东地区对本病的调查研究最多,占48.9%。其次为华北、华南地区,分别占14.8%、13.2%。2在纳入的453篇文献中,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型依次为痰热壅肺证(54次)、寒痰伏肺证(53次)、痰湿阻肺证(43次)、风痰内阻证(39次);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喉中哮鸣(355次)、呼吸急促(355次)、喘憋(355次)。舌色出现频率最高的为淡红舌(118次),舌型出现频率最高的为胖舌(118次),苔质出现频率最高的为腻苔,苔色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黄苔(154次)。脉象以滑脉(427)、弦脉(368)出现频率最高。出现频率居于前10味的中药依次为紫苏子(114次)、杏仁(111次)、款冬花(110次)、桑白皮(102次)、法半夏(98次)、麻黄(97)、紫菀(94)、地龙(90)、白果(88)、陈皮(87)。3在纳入的453篇文献中,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型依次为肺脾气虚证(48次)、肺肾两虚证(43次)、肺气阴两虚证(39次)、肺脾肾俱虚证(39次);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咯痰清稀(331次)、喘咳气短(378次)、干咳无痰(208次)、呼多吸少(237次)。舌色出现频率最高的为淡白舌(365次),舌型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齿痕舌(87次),苔质出现频率最高的为薄苔(200次),苔色出现频率最高的为白苔(200次)。脉象以细脉(563次)、弱脉(306次)出现的频率最高。出现频率居于前10味的中药依次为黄芪(115次)、白术(110次)、防风(109次)、党参(103次)、麦冬(102次)、巴戟天(98次)、茯苓(96次)、菟丝子(95次)、浙贝母(95次)、紫河车(94次)4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病位均涉及肺,占总证型数的100%,其次为脾,占总证型数的55.8%,再次为肝,占总证型数54.2%。病性证素中,均涉及痰浊及气机逆乱。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病位均涉及肺,占总篇数的100%。其次为脾,占总篇数的51.8%,再次为肾,占总篇数39.3%。病性证素中,均涉及痰瘀及肺虚。结论:1支气管哮喘发病的一般状况:支气管哮喘患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儿童及老年人为本病高发人群。华中、华东地区为本病高发地区。2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证型以痰热壅肺、寒痰伏肺、痰湿蕴肺、风痰内阻、表寒内热为主;症状以喉中哮鸣、呼吸急促、喘憋为主;舌象以红舌、黄腻苔为主;脉象以弦滑脉、滑数脉为主。用药药味以苦、辛为主,药性以温为主,归经以肺、脾、胃经为主。居于前5味的药物是紫苏子、杏仁、款冬花、桑白皮、法半夏。3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证型以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肺气阴两虚证、肺脾肾俱虚证为主;症状以咯痰清稀、喘咳气短、干咳无痰、呼多吸少为主;舌象以舌质淡、薄白苔为主;脉象以细弱、虚大脉为主。用药药味以甘、苦为主,药性以寒为主,归经以肺、脾、肝经为主。居于前5味的药物是黄芪、白术、防风、党参、麦冬。4支气管哮喘病性总属本虚标实,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发作期病理因素表现以痰浊、气机逆乱为主,缓解期病理因素以痰浊、肺虚、气虚为主。因此,化痰应贯穿哮喘治疗的始终,发作期应注意理气化痰降逆,缓解期应注意补益肺脾肾之气,兼以化痰。并根据病机演变予以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