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接受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yx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各种新兴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文学阅读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吸引人了,比尔·盖茨甚至预言纸质媒体肯定会消失。然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英国女作家罗琳却制造了一个奇迹,她的小说《哈利·波特》自问世以来,迅速风靡全球。作品中的小主人公哈利也成为了全世界儿童喜爱和崇拜的对象。  《哈利·波特》这一系列小说于2000年进入中国市场后,一版再版,掀起了一股“超级畅销书”热,而根据它改编的电影在国内各个影院上映以来,也是一直爆满,票房成绩非常理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套小说在中国如此大受欢迎呢?我国的儿童文学又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呢?  首先,《哈利·波特》具有非常优秀的文本价值,作者用她超凡的想象力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魔法世界,而这个魔法世界又和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不会离读者太过遥远。另外,小说的人物鲜活,情节复杂,主题鲜明,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等都为这部小说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个体,只注重作家和作品并不能真正解读文学作品的价值,我们应该看到文本也同时存在于不同的时空中,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读者都无法避免的受到其所在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就比较文学而论,由于不同民族的读者分处于各异的文化氛围中,长期形成的阅读审美习惯,使他们具备了独特的审美“接受屏幕”,即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心理结构,以及接受主体具体条件所决定的读者审美价值取向。”[1]那么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必然造成《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接受与其在英国本土的接受之间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可以考察到中国作为接受国家它的时代风貌,以及作为一个接受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如果对《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接受进行文化解读,则会发现它受到如此厚爱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作品符合了接受国的时代背景,与时代同步。另外,作品满足了接受国的内在需求,契合了接受国读者的审美心理。而这些都完全符合了文学接受的规律。运用接受美学来分析“哈利·波特热”这一文学现象,我们可以发现文学接受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个体或是群体的文学接受都受到了同时代文化整体的制约。同时,文学接受还是一种社会交流活动,读者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并且相互渗透。本文试图通过接受研究的方法,从宏观的角度来考察《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接受,尽可能地探询在中国产生这股热潮各种可能的原因。  当然,在看到《哈利·波特》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进行反思。中国不是没有儿童文学作品,更不是没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像郑渊洁的童话就曾受到小读者的喜爱;中国的作品也从不缺乏想象,家喻户晓的孙悟空,影响了中国千千万万的儿童,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哪部小说能像《哈利·波特》这样取得巨大的成功并走向世界呢?  《哈利·波特》的成功之处在于真正立足于儿童,寓教于乐而没有抽象的道德说教,同时,作品也并非只是图个热闹,书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正义、勇气的歌颂,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深深体会到爱的力量、友谊的力量。另外,小说在市场营销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这也是造就这一奇迹的因素之一。
其他文献
信息爆炸时代需要一个能在海量信息中高效筛选信息的工具,基于本体的信息整合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信息系统之间往往由于结构异构、语法异构、系统异构、语义异构等原因,
作为日本明治时代知识阶层的精英,夏目漱石始终不懈地探索着从传统封建跨入近代开化时期日本国民的合理人格,企图在东西方文明的互鉴互照中为日本近代社会设计出一条合理人性
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南齐诗人谢朓在宣城期间所做的诗歌。试图将“宣城诗”做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加以全面的考察,从创作背景、创作内容、艺术特点、后世影响逐一分
存在句一直以来都是汉语学界关注的热点。90年代以后,汉语学界对它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得到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但是从汉俄语的对比角度进行的研究,却很少见。  本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简单的故事与童话式的反讽一反经典现代主义文学的作风,但是,在它看似简单的表层叙述之下,隐藏着某种模糊的特质,让读者捉摸不透。笔者认为,这种“特质
孙临是明季爱国诗人,明崇祯本《肄雅集》是国内仅存的完整的孙临著作集。  本文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对孙临的家世和生平,结合明季那个特殊时代,进行切实地考述。对海内孤本《
游仙诗是一种描写特殊题材的文学样式,是中古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类别。然而,正式的游仙诗都是从汉代的游仙诗肇端直接发展而来的。本文即以两汉游仙诗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