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污泥中的P/N是高于庄稼的实际需要的,根据庄稼对N的需要施用污泥必然会导致磷在土壤里过量累集,从而增加磷向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失的风险。同时,磷作为营养元素,对于植物的可利用性和造成富营养化的危险性不仅与其总量有关,而且更大程度上与磷元素在土壤环境中存在的物理及化学形态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以南京市江心洲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处理单元污泥的理化性质和磷的形态分布规律,并对污泥中磷的长期释放特性进行了试验探讨,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1)污水处理过程中不同污泥的理化指标和各组分磷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且部分指标呈规律性变化。污泥脱水处理对污泥的部分理化特性和磷形态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2)无机磷(IP)是污泥中主要的存在形态,均占总磷(TP)的65%以上,有机磷(OP)仅为30%左右;而非磷灰石无机磷(NAIP)是主要的无机磷形态,占IP的60%以上。污泥中潜在的生物可利用磷(NAIP+OP)含量较高,无机磷尤其是NAIP对污泥中磷的生物可利用性影响较大。
(3)污泥中TP的含量与各形态磷均呈较好的相关关系(P<0.01)。在不同磷形态之间,OP、AP均与NAIP呈现了较好的相关关系(P<0.01)。
(4)NAIP,IP和TP均易受WC和CEC的影响;AP易受EC和CEC的影响,而有机质的变化对OP有显著影响。主成份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污泥的理化特性对磷形态分布的影响情况。
(5)在厌氧条件下,污泥中的磷更易被释放。24 h后,磷的释放量与时间的关系为:C<,p>=0.7744Ln(T)-2.316(T≥24,R<2>=0.9527,n=12)。在整个释放过程中,P/N的变化较为明显,试验结束时为0.38,远远高于植物所需的P/N。
(6)NAIP是污泥中磷释放的主要和直接来源。在释放过程中,OP和AP可能会转化为NAIP。随着释放试验的继续,OP的释放将变得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