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逆散穴位敷贴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来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159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降逆散穴位敷贴用于脾胃阳虚证患者行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筛选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且术前辨证为脾胃阳虚证的患者90例纳入实验,使用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接受气管插管全麻且都接受术后常规护理,两组患者选取穴位、操作方法、疗程相同,均在术后1.5~2.5h,术后第1天9:00,术后第2天9:00分别给予1次穴位敷贴治疗,治疗组予降逆散穴位敷帖,对照组予安慰剂穴位敷帖,选取穴位均为患者双侧三阴交、上巨虚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h、24h、48h腹痛程度评分;术后6h、24h、48h腹胀程度评分;术后0~6h、6~24h、24~48h各时间段内,恶心呕吐程度评分情况,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用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做出疗效评价,记录与使用敷贴有关的不良反应。
  结果:①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BMI指数、麻醉时间、术中补液量、ASA分级、是否使用镇痛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两组患者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腹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③治疗组患者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腹胀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腹胀程度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腹胀程度明显减轻。
  ④治疗组患者术后0~6h,6~24h恶心呕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0~6h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6.7%,对照组为42.2%,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6~24h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7.8%,对照组为24.4%,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24~48h均未发生恶心呕吐。
  ⑤治疗组患者术后首次平均排气、排便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促进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
  结论:1.降逆散穴位敷贴能减轻脾胃阳虚证患者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加快术后排气、排便,对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缓解恶心呕吐症状疗效不显著,对术后腹痛的改善作用甚微。
  2.降逆散穴位敷贴在脾胃阳虚证患者行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确切,使用简便。应研究其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从而更好的在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项七针治疗卵巢早衰(POF)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7例POF患者随机分为项七针组、常规针刺组和西药组,对比观察三组治疗前、后血清激素(FSH、LH、E2)水平及Kupperman指数评分变化,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结果:项七针组总有效率80.00%,常规针刺组76.67%,西药组60.00%,项七针组与西药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血清激素(FSH、LH、E2
学位
目的:该研究以气滞血瘀型黄褐斑女性为对象,观察对比脐灸联合针刺法与单纯针刺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气滞血瘀型黄褐斑女性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脐灸联合针刺法,每周治疗2次;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法,每周治疗3次。两组患者均共治疗8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黄褐斑皮损总积分和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变化,对所得数据进行评估与分析,比较两组观
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观察针刀松解“颈周腧穴”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大鼠颈椎间盘组织的形态学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针刀干预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机制。  方法:①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JOA、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评估临床疗效。②将SD大鼠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刀组,采用HE染色和Western blot分别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及相关因子IL-1
目的: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肾虚型胚胎反复种植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妊娠结局以及子宫内膜中Foxp3、LIF、HMGB1表达水平的影响。从母胎免疫的角度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改善胚胎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
目的:1.本研究旨在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痰湿证患者、非痰湿证患者及正常人群的肠道菌群谱,比较各组肠道菌群种类和结构的差异,寻找PCOS痰湿证患者的优势菌群,建立PCOS痰湿证基于肠道微生物群的诊断模型。2.通过观察PCOS痰湿证患者经燥湿化痰经典方启宫丸方治疗后其肠道菌群的变化及临床疗效,从微生物学角度探求启宫丸的作用机制及治疗靶点,为中医中药治疗痰湿型PCOS提供新的支持和方向。  方
目的:本研究观察比较药香灸和艾条灸两种治疗方案对Fontaine分期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和ABI的影响,初步探讨药香灸的治疗优势,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药香组(治疗组)30例,艾条组(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选取患侧血海、足三里、解溪、三阴交穴位进行温和灸治疗,药香组(治疗组)用药香灸,艾条组(对照组)用清艾条灸,
目的:运用聚类分析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患者的中医证素、证型分布进行初步研究,探寻其规律性,归纳总结中医证型,为中医临床治疗POI提供辨治思路。  方法:根据研究目的设计“POI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中医证候-证素调査表”,采用临床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中医证素辨证学说,对符合纳入标准的POI患者进行一般情况调查及中医证素辨证,将所得结果通过EXCEL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导入SPSS25.
目的:探究运动灸联合肩三针傍针刺、单纯肩三针傍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凝症的疗效。  方法:将66例风寒湿型肩凝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运动灸联合肩三针傍针刺)和对照组(单纯肩三针傍针刺),各33例,均每周治疗6次为1疗程,2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的VAS、ADL及ROM指标,进而判断两种疗法改善肩关节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活动度的疗效。  结果:1.组内比较:  (1)治疗前后
目的:通过分析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特点及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探讨其发病的易患体质及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为预防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及辨体与辨病相结合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调治方法。  方法: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设计统一的一般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表、中医体质调査表和中医证型调查表。将被调查者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例组选择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目的:搜集、整理清及清以前耳鸣中医外治法相关文献,分析治疗耳鸣穴位、药物临床应用特点。  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源,将检索文献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分析,并结合导师治疗耳鸣临床经验,探析治疗耳鸣思路。  结果:涉及书籍116部,符合要求的条文859条,外治方法15种,穴位处方622个,药物处方227个,推拿功法处方10个。腧穴72个,多属胆、小肠、三焦经,主要位于头面部,特定穴以五输穴为主,高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