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滨海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ming7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胜利滨海地区在新构造运动时期发育的断层普遍具有走滑性质,这些断层的产生影响了该地区生储盖组合以及油气在新近纪馆陶组的分布规律,因此明确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成因机制,进而探讨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是本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也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新构造运动作用下产生的断层进行准确判识是论文研究的基础,在剪切应力作用下,滨海地区新构造运动时期的断层具有普遍的走滑性质,论文采用了地震剖面与水平切面相结合,整体与局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地震相干分析技术,识别出新构造运动时期的断层。这些断层在平面以平行式、雁列式、羽列式和斜交式组合,具有线性延伸和带状展布特点:在剖面上呈阶梯状、地堑和地垒、“Y”字形及花状构造的组合方式。通过与先期断裂的延承关系分析,可将新构造运动时期发育的断裂分为继承型、继承改造型、新生型和消亡型,断裂发育的整体格局体现了对古近纪断裂系统的继承和改造。 依据新近纪断裂的空间组合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滨海地区应力场及断裂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新构造运动时期由于地幔柱发生热沉降,滨海地区整体坳陷,拉张作用不明显,郯庐断裂带的右旋走滑运动成为主控因素,该时期的应力场以NNE向强走滑、NEE向弱拉张为特征,区别于古近纪NNE向弱走滑、NEE向强拉张的特点;通过应力椭球体的分析,可划分出四类不同力学性质的十个断裂带,并建立了走滑断层发育模式及建立各断层组合间的成因联系。 研究区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油气的输导和封闭作用。通过对断裂带的内部结构、活动期与生排烃的匹配关系以及断裂对源岩与储层的连通性等方面的分析表明,埕东断裂、埕北断裂、孤南断裂、长堤断裂、垦东北等继承型和继承-改造型断裂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源断层;在对岩性封闭、泥岩涂抹、主应力封闭、产状配置、断层性质等影响断裂封闭性的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研究区断层封闭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确定了断层-岩性油气藏的有利成藏区,探讨了断裂发育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其他文献
鄂尔多斯盆地的发育时限为中晚三叠世纸坊期—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以来为盆地的后改造时期,盆地主体具克拉通内盆地属性和特征,现今盆地为经过多期不同形式改造的残留盆地。为此本
目前人们对地球早期大气氧浓度和硫循环还存在不同的认识。地球早期的硫循环是当时大气成分和地球表面环境的重要指示,地球早期沉积物中硫化物的δ34S大变化被当作存在硫酸盐
利用吉林省梨树县1986~2008年的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资料,在确定梨树县玉米的气象产量与积温、降雨以及日照时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吉林省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本文以贵州织金地区古生物学及沉积微相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地质调查-实验测试-理论分析,对研究区生物发育特征、碳酸盐岩微相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二叠纪末的
喇嘛甸油田属于松辽盆地北部沉积体系的大型的河流-三角洲沉积的多油层砂岩油田,从73年投产到目前经历了自喷开采、两次水驱井网加密调整、一类油层聚驱加密调整。一类油层葡I
论文针对二、三类油层在三次采油井网、井距条件下水驱综合挖潜方法进行研究。在注水方面,采取分层注水、细分调整、周期注水、深调剖和个性化调整等注水调整方法;在采油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