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印度教育中的兼容、对比、碰撞与推进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za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的全称为印度共和国,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和教育传统。近来历史上印度曾一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独立后的印度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就。而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条件,在发展中也呈现出一系列的兼容、对比、碰撞和推进。本文将着重阐述这些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因素,以及印度是如何在这些因素作用下逐步发展教育的过程。  在教育资源并不十分充足,教育普及度较低的情况下,印度政府将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整套正规教育体系进行完善的同时,还在这三个教育阶段开展非正规的开放教育,建立了非正规教育中心、开放学校和开放大学,对正规教育起到了行之有效的补充和辅助作用,体现了印度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和谐兼容。  印度的初等教育普及工作进展缓慢,从独立以来就持续受到文盲率高、学生入学率低、入学后辍学率高、民众接受教育计划不均等问题的困扰。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等教育作为印度教育发展的重心,得到了大力扶持,成就显著,在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茅,与普及教育的强烈对比突显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矛盾。  在21世纪,印度的传统文化教育、宗教教育以及道德教育与殖民地时期开始发展的西化教育形成一幅并存、碰撞和融合的画面。良好的西化基础又为印度的英语教育和科技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日在亚洲国家中处于优势地位。  中国与印度同属四大文明古国,同处在东方文化体系中,无论在历史和文化方面,两国都具有很多共同点。所以,研究印度教育对于透视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具有普遍的意义。
其他文献
革命所扬起的尘埃虽已落定,但后人对他的追溯却远没有结束。在农村那块广袤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得以生养、发展并壮大正是依靠着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农民的参与和支持与中
先秦时期的天下,虽然名义上有夏、商、西周等统一国家的存在,但事实上却一直是一个方国林立、多国并存的格局。本文所谓的“国别观念”,是指在先秦时期多国并存的特定政治环境下
齐梁时期是中国古代佛教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佛教迅速繁荣,形成了我国独立宗教所具有的各种特点。佛教在当时社会、政治、文化中的传播力度,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