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力行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电力行业低碳化是我国其他行业实现低碳化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节能减排的重要保证。研究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问题在理论层面上能够丰富企业竞争力和低碳经济的有关理论,在实践层面上能够为有关部门制定和企业界相关的措施提供决策参考。此外,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要素,既需要政府层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推动,又需要企业自身提高低碳意识,在微观层面给予支持和配合。本文根据企业竞争力理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低碳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首先建立了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分析框架,并对相关概念及特征进行界定;其次,分析中国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现状,并基于价值链的基本理论就中国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从定量的角度构建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基本原则、基本流程、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取A发电有限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其低碳竞争力进行评价;最后,提出中国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培育路径。全文共七章,具体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最后,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的创新点。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本章作为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指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作为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环境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即独立经营的企业依据内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资源,构建竞争优势,进行市场扩张和获得利润,以此为基础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然后,对大型发电企业进行了界定,即大型发电企业是指企业规模较大、发电类型较多、业务分布较广的拥有多个发电厂(公司)的企业集团。在此基础上,将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定义为以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依存度、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培育以低能耗、低排放为主要内涵的资源低碳配置能力,包括运营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资源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等多方面的内容;其次,由于低碳经济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发展低碳经济更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这就说明大型发电企业在资源低碳配置的过程中必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主要表现在技术、管理和理念创新三方面。在企业参与竞争的过程中,技术、管理和理念创新将直接表现为企业的低碳技术、低碳管理和低碳文化;本章最后认为,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是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延伸和拓展。第三章——中国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分析。本章首先从销售收入、利润、发电量、供电煤耗、清洁能源装机比例、项目储备及煤耗等七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大型发电企业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大型发电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博弈主体,包括电源主体、电网公司、各省电力公司、供电公司、调控和监管部门;最后,提出了中国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一是企业参与,二是低碳能源使用,三是低碳技术运用;四是引入低碳发展资金;五是加强低碳管理;六是营造企业低碳文化。此外,本章还将大型发电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划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种类型,并对大型发电企业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中涉及的各环节对低碳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其中,大型发电企业的基本活动主要通过生产运营因素、安全生产因素、后勤活动因素、环境保护因素、销售活动因素和服务活动因素等对低碳竞争力产生影响;大型发电企业辅助活动则是为大型发电企业完成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支撑的条件和活动,主要通过产权制度、经营资源、人力资源、技术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因素对低碳竞争力产生影响。第四章——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的评价体系。首先,在对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了评价的基本原则,分别为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动态适用性原则;其次,设计出了评价的基本流程,包括成立评价组、制定评价方案、实施具体评价和撰写评价报告等四个步骤;然后,根据已确立的评价基本原则和流程,从运营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资源竞争力、管理竞争力等四个维度入手,构建出了由11个一级指标和54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相应的指标进行了具体解释;最后,鉴于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的评价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而且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大型发电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本文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于对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的评价中。第五章——实证分析。本章以A发电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应用已建立的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其2007年、2011年的低碳竞争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显示:第一,经过近4年的发展,A发电公司低碳竞争力水平有了一定地提高,但总体上仍属于一般以下水平;第二,与2007年相比,2011年A发电公司低碳竞争力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运营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资源竞争力等准则层虽有提升,但提升水平有限;第三,与2007年相比,2011年大部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有部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得分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第六章——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培育路径。本章研究了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培育路径,包括政府层面的培育路径和企业层面的培育路径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政府层面的培育路径包括:第一,战略规划层面,是指一方面,应注重电力需求侧的管理,通过改变电力供给量和建立高效率、低消耗的生产体系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另一方面,应弱化资源约束在电力供需增长和电力结构规划中的作用,强化CO2排放量的约束力,从而降低电力结构中的碳比例。第二,政策制度层面,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构建低碳电力体制框架;二是积极发展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三是借鉴中国绿色碳基金的经验,增加碳汇;四是充分利用CDM引进低碳技术和资金;五是降低发电成本,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并网问题;六是重视碳会计核算方法,加快其应用研究。第三,科技创新层面,相关部门应该针对不同能源的特性和发电障碍,在研发、应用等方面给予价格补贴、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等。第四,人才梯队层面,一是增加高等院校核电、电站环保等专业的招生量;二是充实完善现有的可再生能源专业;三是调整原有的电力技术与工程相关专业;四是设立服务于低碳经济人才培养的新专业。另一方面,企业层面的培育路径包括:第一,战略实施层面,一是加大上游资源的控制力度,提高煤炭自给率;二是加强燃料的全过程管理;三是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四是加强资本运作,保障资金供应,改善资本结构;五是积极争取获得政府理解,完善煤电联动机制。第二,技术创新层面,对于发电企业,尤其是大型发电企业,应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第三,电源结构层面,一是优化发展煤电;二是大力开发水电;三是积极发展风电;四是创新开发核电;五是适度推进燃机、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六是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能源及其他能源。第四,营销策略层面,一是提升优质服务,树立企业品牌;二是在服务上追求更好;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第五,产业结构层面,一是改变产业结构单一局面,二是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三是形成多种产业协调发展格局。第六,职工培训层面,一是企业职工培训方面的架构变革,二是培训形式与内容的灵活多样化,三是提升企业教育培训地位和加大管理力度。第七,企业社会责任层面,包括重视低碳企业文化的塑造,将企业环境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综合利用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第七章——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结论、研究局限、不足进行总结,并对未来进行了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