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五四时期文学的现代意识研究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心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受西方思想与“五四”精神的共同影响,她试图摆脱封建意识的束缚。与同一时期文坛中所表现的凄风苦雨的特点不同,她以清新的语言和独特的思想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爱的世界”。在传统与现代相互对抗的语境之下,冰心这一时期文学思想有着鲜明特征,她主动选择现代,自觉继承传统。本文主要选取冰心女士“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在冰心“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其对现代意识的定义,从她生活的家庭环境和历史背景中还原其创作的原始语境,探究她创作的心理和文化立场。从冰心“五四”时期的创作文本中,找到其作品思想内涵中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意识和其现代意识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真正了解冰心作为女性作家在“五四”时期文学创作中所表达的现代意识的历史价值以及对她以后的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为了更加详细地论述冰心“五四”时期文学的现代意识,本文的正文部分主要分为四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内容分为三小节。第一节从阐释现代意识的意义及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的发生,引出冰心“五四”时期文学具有现代意识,从而明确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节论述冰心“五四”时期文学现代意识的研究现状,明确学术界对冰心“五四”时期文学现代意识研究的进展状况。第三节简述研究的方法。第二章,论述冰心“五四”时期文学现代意识的思想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儿童的发现、现代人格的重新塑造三个角度来论述冰心个体意识的觉醒。第二方面,从回归童真、人与自然的和谐、母爱的博大三个角度来论述冰心的现代人道主义价值。第三章,通过细读文本,主要论述冰心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将现代意识的艺术表现展现出来的。这一章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是阐述冰心多重维度的语言实践的具体内容。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她的白话文言化和中文西文化的文学主张,诠释诗化的“冰心体”的基本特征。二是阐释冰心“五四”时期文学现代性的叙事策略。从视角的多元化、叙事时间模式的主观个性,来关注其现代意识的艺术表现。三是阐释冰心的现代审美追求。将冰心的审美追求细化,分析冰心是如何将“真、善、美”合一的情感融入作品中,完美地表达出来;如何抒写作品的感伤氛围;从审美的角度,对冰心的现代意识有更新、更高的认识。第四章,阐述冰心“五四”时期文学现代意识的成因及历史化价值。从教育背景、家庭环境、时代背景等方面,探讨了冰心“五四”时期文学现代意识生成的源泉;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冰心的人生轨迹和创作历程。结语部分,阐释冰心“五四”时期文学作品现代意识的意义,以及重读冰心“五四”时期文学对于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其他文献
重金属污染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同时也扰乱了社会正常发展秩序,极大地冲击了公众心理,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国家政治与社会安定。因此,遏制重金属污染的高发
目的评价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assay,IGRA)在结核病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452例可疑结核感染患者进行γ-干扰素释放试验,分析与T-SPOT.TB检测
释奠作为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由来已久,三代时尽管祭奠对象还未固定,但礼行于学的学礼性质已十分明显。汉代以来因儒家思想的不断上升,孔子渐成奉祀对象。至唐肃宗上元元年(76
在信息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21世纪,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宽,计算机成为重要的管理工具,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重视。在社会进步极速的今天,政府机
目前,电子产品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朝向小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同时对封装形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维立体的封装结构在空间占用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近年来刚挠结合板技术发
物流产业作为服务性产业,将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和统筹利用,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其他产业生产运营的重要载体。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在全国位居中游,但发展速度进步显著。2010年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技术在测控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典型的物联网测控系统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测控系统的
媒介变迁与文化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媒介变迁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发展为媒介变迁提供了必要的土壤,二者互动发展。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产生于公元前,历经口语传播、印刷传播
残疾是人的一种特殊存在状态,残疾人一直以来都处于社会底层之底层、边缘之边缘。在中外文学史上,一直不乏对残疾现象的描写。不论是对残疾人形象的塑造,对残疾人性格、命运
乡村题材小说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透过它可以感受到中国农村变迁的历史轨迹。在中国农村的变迁过程中有两次改革是其发展的转折点,分别是十七年时期的农业合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