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各界面过程的重要反应场所。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作用,各种含硅矿物会在剖面和景观中发生迁移、转化和再次分配,并最终以各种形式的含硅组分保存在土壤-植物系统中。本文以我国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不同喷发期玄武岩上发育土壤构成的时间序列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pH、有机碳、土壤硅氧化物的含量,植硅体和石英含量及形态特征。研究发现:(1)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符合一般的规律,其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呈现出表层富集趋势。土壤呈酸性,剖面下层土壤的pH值相对高于表层,成土年龄最高土壤有较高的pH值。成土年龄较小剖面表层土壤的全硅(SiO2)含量要低于下层,而随着土壤的发育,土壤中表层SiO2含量反而较高,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物富硅现象的存在。土壤活性硅的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缓慢增加,且与土壤年龄有着较好的相关性。(2)土壤中植硅体的含量为1.54-21.95 g·kg-1,其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新成土到富铁土阶段急剧降低,从富铁土到铁铝土阶段降幅变缓,进入铁铝土阶段则基本趋于稳定。植硅体主要源于禾本科、棕榈科植物,大小在5-130μm之间,形态包括刺球型、哑铃型、扇型、长方型、方型、鞍型、帽型、棒型、尖型、齿型、圆型和其它12种植硅体类型。所有样品中的温暖指数值都>0.5,表明6.12百万年(Ma)以来研究区域基本以温暖气候为主。热带地区植硅体在新成土-富铁土阶段,在减缓土壤中2:1型矿物向1:1型矿物演化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而在铁铝土阶段,植硅体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壤全硅的变化,或者说植硅体在维持土壤硅含量“稳定”或“平衡”方面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3)土壤中石英含量为5.09-28.83 g·kg-1,表层石英含量均高于亚表层。石英含量与成土年龄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不足以指示红壤的发育程度。同一剖面中表层土壤中石英颗粒的表面的风化程度相对较大。从新成土到铁铝土阶段(0.01-1.33Ma),石英颗粒表面风化程度逐渐加深,机械作用形成的特征完全消失。成土时间较长的铁铝土(6.12Ma)中石英颗粒出现裂解现象。本研究一方面证实Darmody评估方法在研究我国热带地区土壤石英颗粒表面风化程度的可行性;同时也说明在相同母质和环境条件下发育的土壤中,石英颗粒表面的风化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土壤的相对发育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