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几种常见紫菜的遗传变异与种质鉴定

来源 :青岛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beishangdeni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菜(Porphyra)属红藻门(Rhodophyta)红毛菜科(Bangiacea),广泛分布于从寒带到亚热带的潮间带水域,是海藻栽培业的主要对象,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紫菜栽培业规模的逐年扩大,人们对紫菜栽培的科技含量,尤其是对优良品种的供应和科学管养技术的开发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多年来紫菜养殖基本基本从野生系获取种菜,缺乏必要的品种选育,所以大量栽培的紫菜不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抗病害的能力有所下降,而且对周边地区的自然种造成了影响及污染。所以,应该及时有效地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我国沿海紫菜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调查,了解各个自然种及养殖种的遗传特性并寻找其特异性标记,以便品种选育及改良,种质资源保护等工作方面顺利展开。本研究采用RAPD和AFLP方法对中国沿海野生的条斑紫菜、坛紫菜、半叶紫菜华北变种、铁钉紫菜、圆紫菜、长紫菜和皱紫菜等7种紫菜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比较其遗传差异。从AFLP表达图谱中筛选出11条特异性谱带制成DNA指纹图谱将紫菜鉴别到种。对五个不同水域的条斑紫菜进行了AFLP分析,比较了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探讨其基因流动趋势并寻找合适的特异性标记。应用AFLP技术对浙闽两省野生坛紫菜及养殖坛紫菜的两个分化类型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并寻找与生长性状相关的标特异性记,为遗传育种、种质鉴定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为国内与国际首次将AFLP技术应用到紫菜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填补了藻类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在该领域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直肠癌切除术后经肛周盆底引流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65例直肠癌切除后随机分为观察组85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采用经腹部腹膜外盆腔引流方式,对照组采用经肛周盆底
热休克蛋白70 (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是热休克蛋白中的重要家族,具有“分子伴侣”的生物学功能。现有研究表明海洋双壳贝类HSP70s基因对海洋环境污染物有广泛反应性
海洋双壳贝类属于无脊椎动物,因其不具有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所以自身形成了独特的天然免疫系统,而凝集素是它重要的天然免疫分子之一。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双壳贝类产生了多
对动物性别决定和性腺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是发育生物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水产养殖业中性别人工控制的理论基础。Dmrt基因最早是在果蝇和线虫中发现,随后在从无脊椎动物
随着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s,HABs)频繁发生,其造成的危害日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如何有效的防治赤潮成为热门课题。大型海藻作为海洋环境中资源充足、环境友好的经济土著
目的探讨患儿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的护理经验。结果20例小儿急性白血病,通过应用化疗治疗后,其中存活者3a以上9例,2a以上8例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也是中医优势病证之一。上海沈氏女科认为,痛经不可单纯见痛止痛而堆叠止痛之品,必须辨证论治,分清虚实,追究病因以对因治疗为主,止痛为辅,配合内服、外治,包括针灸
报纸
针对桃源水库坝址区地质条件较复杂,断裂带、岩溶管道发育、裂隙等不利地质条件可能造成大坝出现抗滑稳定性差、坝基渗漏及绕坝渗漏等问题。经现场踏勘和钻孔勘察,对坝址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