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游客中心设计研究——建筑的地域性与时代性探索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setm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旅游建筑的一种,游客中心这一建筑类型是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出于组织管理和宣传、解说等因素的考虑,美国国家公园实施“66计划”期间,首次提出“游客中心”的概念。作为景区与外来游客进行信息和文化交流的媒介,游客中心建筑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特征。近年来,这一建筑类型逐渐成熟,其地域性与时代性相融合的趋势也越发明显。建筑师们运用现代的设计理论重新诠释地域传统建筑形式,并依靠当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减少建筑能耗,使其与景区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存。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游客中心被许多景区作为标志性建筑,建设需求激增,数量呈现出跳跃式增长,但缺乏系统的设计理论,设计水平亟待提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先进理论与设计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游客中心设计工程实例,探索将地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游客中心的建筑设计方法,希望能为我国相关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卧龙游客中心建筑设计面对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其普遍性在于,卧龙特区(卧龙自然保护区)与其他旅游景区类似,地域特点鲜明,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且旅游业发展形势良好,宏观特点与背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特殊性在于,项目设计完成于四川灾后重建的特殊历史时期,需要结合这一现实有针对性的予以回应。   本文从游客中心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研究出发,第一章,结合设计实例总结游客中心设计中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第二至第四章,结合卧龙游客中心建筑设计,对相关地域性及时代性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提炼总结,进而用其指导建筑实践。最后,针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与项目反思,并结合全文的研究提出对游客中心设计趋势的展望。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逐渐增加,作为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流动人口,其空间已成为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的典型样本与关键路径。   本文在对流动人口、居住空间
自古以来,入口在建筑中一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在宗教寓意、美学以及心理转换上都有重要的价值。入口空间不仅引导转换空间环境的从外到内,同时也起到转换人的心理情绪由外
在新的时政背景下,村庄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城市里的“村庄”。“城中村”老年人在“土地改革”前多为农民或渔民,早年的知识缺失、技艺单一,作为城市新居民其养老生活变得十
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的建设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西部大开发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广西少数民族众多,经济水平落后,农
文章以大型民居长庆堂为例,对福建永安青水传统民居的建构展开探讨。论文从功能与空间、区位与场地入手,对其建构特点等进行了分析。   结论如下:   第一,长庆堂的结构形式
福建沿海卫所聚落是明朝政府在明初基于海防安全考虑建设的小型城镇聚落。经过清末至民国的民化历程,这些聚落在保存重农布局特征的同时,空间的军事功能也完全被农业功能置换
城市作为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集聚地,人口、产业、财富高度集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更多的人居住在城市,但同时也改变了城市地区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城市
古城西安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种类繁多的历史文物古迹,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皇城复兴”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对西安老城内
随着近年来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将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旧工业区的更新将成为旧城更新改造的主题。本文的研究主题--旧工业区更新的评价体系和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