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营卫法在乳腺癌术后化疗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调和营卫法在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不良反应的疗效,探讨营卫与乳腺癌以及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关系,证明调和营卫法在减轻化疗不良反应中的有效性。方法:乳腺癌术后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在化疗前半小时常规给予抗过敏药物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静滴,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0.25mg静脉注射,不服用中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调和营卫方药,连续服用两个化疗周期。结果:(1)化疗后7天,治疗组与对照组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降低程度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治疗前后变化较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瑞白)额外使用支数为19支,对照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瑞白)额外使用支数为31支,治疗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瑞白)额外使用支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的额外使用支数,治疗组为4支,对照组15支,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化疗第3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63.33%、86.67%,腹泻的发生率分别为53.33%、83.33%,治疗组恶心呕吐、腹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后第7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23.33%、50.00%;腹泻的发生率为36.67%、63.33%,治疗组恶心呕吐、腹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组胸闷、心悸、腰膝酸软此3项证候有效率分别为:56.67%、66.67%、43.33%,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50.00%、56.67%、36.67%,治疗组胸闷、心悸、腰膝酸软此3项证候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纳差、乏力、少气懒言有效率分别为:93.10%、93.33%、83.33%,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50.00%、53.33%、60.00%,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5)治疗组化疗前KPS评分为90.00±9.826,化疗后为86.33±8.899,对照组化疗前KPS评分为86.33±8.899,化疗后为84.67±8.996,化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KPS评分均略有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拟调和营卫方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降低程度有明显减轻作用,能明显降低化疗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改善纳差、乏力、少气懒言等常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化疗起到增效减毒的效果。因此调和营卫法治疗乳腺癌化疗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其他文献
<正> 为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建立我国的信用体系,今年初,国务院研究室组织了赴美专题考察组,我们对美国的信用体系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征
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稳定性好、不破坏样品、适合多种状态分析对象及适合在线检测等特点,在食品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近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充分收集和整理钻孔岩心、测井曲线资料,对黄河北煤田的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进行了系统的成因相组合分析和沉积体系划分。研究表明石炭—二
<正>小青龙汤源自《伤寒论》,功专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下面笔者就小青龙汤在临床应用中的验案选析如下。1哮证管某某,女,78岁,2014年7月28日初诊。发作性气短、咳嗽8年余,加
海带产品加工作为沿海地区主要产业,对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笔者通过对海带特点、营养成分及功能的分析,并结合目前国内外海带加工市场的状况与各种阻碍海带产品市场
<正>用疫苗接种的方法来预防一些特定的感染性疾病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明。疫苗接种使全球成功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下降了99%,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实
第一部分结直肠癌相对无症状人群结肠镜检查病变检出率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三甲医院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目的:腺瘤检出率(Adenoma detection rate,ADR)是结肠镜检查质量控制
从形象、精神、管理、道德四个方面描述了医院文化的内涵,简述了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医院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探讨了通过医院文化塑造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相关问题。
以河南油田井楼油田三区的稠油区块为研究层,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已有的油田实际开发数据,通过设计程序中各注采参数不同的搭配方式,进行新的生产动态预测。并通过正交分
<正>耳由于解剖位置深在、结构精细复杂和功能的重要性,对耳科疾病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仍然是一个难点。病毒由于无处不在,其致病性往往受到忽视,近年研究者们借助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