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界限在1737—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前这段时间内的巴黎沙龙,即法兰西学院(the French Academy)的沙龙展(the Salon exhibition),通称为沙龙(the Salon)(沙龙一词的起源、含义、与作为聚会方式的沙龙的关系,将在下文予以说明,为避免混乱,作为展览方式的沙龙将以楷体字方式出现,作为聚会方式的沙龙,即文艺沙龙(literary salon),亦称之为沙龙,但是以印刷体表示,这样既表明二者之间的联系,亦可昭示其区别。下同)。相对于大革命后中产阶级文化开始繁荣但却动荡的19世纪,这一时期的法国社会相对平静,市民阶级开始勃兴,绘画风格的递嬗较之19世纪也相对平缓却脉络清晰;这也是法国文化,尤其是以宫廷为核心的官方文化在整个欧洲取得主导性话语权的时期。将这种文化优势的呈现之一——巴黎沙龙作为论述的重心,就是力图从一个个点(画家、作品)上来阐释它的公共性、批评角色与竞争性品格及其成因。 以往我们对法国18世纪绘画的理解,多是集中于作品本身对其进行形式分析,而对其产生的机制、功能与展览形式(当时的重要作品几乎都是通过沙龙而进入公众视野的)则缺乏恰当的关注。本文将依托历史与欧美新近的艺术史研究成果,主要运用社会学外向观的方法并结合图像,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而不仅仅是形式范畴来探讨绘画艺术这一对世界的认知与视觉感知方式。以沙龙为线索,以在其中展出的作品为媒介,对在沙龙中展现了独特自我并起起落落的最有代表性的几位绘画大师进行新的社会学审视。其意义将不仅仅在于新史实的提供,或许更重要的是这种将创造艺术作品的艺术家作为“人”,而不仅仅是一名艺术家,纳入社会、历史、文化的广阔背景之中进行考察的这种思维方式所具有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