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呼伦贝尔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ArcGIS等软件技术平台,把1981-2007年呼伦贝尔市的植被指数NDVI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分析呼伦贝尔市的植被状况变化规律和植被生长潜力,提取出植被生产力低产区,分析低产区的限制因素,为提高区域的植被生产力奠定基础,进而提高区域的固碳能力。 研究表明:1.呼伦贝尔市1981-2007年间植被生长处于最理想的状态时,植被生长由西到东逐渐升高,植被生长好的地方在呼伦贝尔市东部地区且区域内无NDVI值为0的斑块;植被生长的最差状态分布具有不太明显的规律性,大体来说呼伦贝尔市西部地区植被生长最差存在大面积裸露的区域,面积达1004.86平方公里。2.植被生长潜力小的区域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植被生长潜力较大。从大尺度看,从西向东植被生长潜力逐渐变小,碳增汇潜力逐渐变小。生长潜力小的区域,主要是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和林地,生长潜力高的区域,主要是土地利用类型为湖泊、湖滩湿地、建设用地等。3.呼伦贝尔市草地生产力低产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西部的陈巴尔虎旗、海拉尔、鄂温克族自治旗、满洲里市、新巴尔虎右旗和新巴尔虎左旗所在的区域。呼伦贝尔市西部的植被生产力低,植被覆盖度低,大部分属于草地生产力低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