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花管注浆砂土固化试验和仿真模拟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y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注浆砂土固化技术是一种基于微生物诱导产生碳酸盐沉淀(MicrobialInducedCarbonatePrecipitate,简称MICP)的新型地基加固技术,具有传输距离长、反应可控、绿色环保等优点,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微生物注浆的方式一般为纵向注浆,容易造成CaCO3晶体在注浆口处堵塞,使砂土的渗透性快速下降,影响注浆的继续进行。考虑自然土的横向渗透性大于其纵向渗透性,本文采用微生物花管注浆砂土固化技术,来改善固化砂土的均匀性。并分别从微生物注浆影响因素的优选、CaCO3晶体生成量的计算、大体积花管注浆试验和二维仿真模拟计算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选择影响微生物注浆固化砂土的6个试验因素,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进行了25种工况下的砂柱固化试验。分析了试验因素对Ca2+利用率和生成CaCO3晶体分布的影响,并观察了晶体的微观形态,同时对固化砂柱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进行了检测。得到的结论如下:○1菌液的浓度越大,胶结溶液的浓度越低,矿化反应时间越长,Ca2+的利用率越高。○2细菌在砂柱中静置的过程中存在下沉现象。○3浆液的流速越大,砂柱中晶体含量越高,分布也越均匀。○4生成晶体的尺寸大小、形状特征、生长机制和表面形态均会受到试验因素的影响。○5固化后砂柱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CaCO3含量的升高而增大,但同时会受到晶体分布、大小等因素的影响。○6砂柱试验中各个因素的优选结果为:菌液的OD600值为0.5~1.0,静置时间为3h,胶结溶液的浓度不高于500mM,浆液的流速与传输距离相关,反应时间使Ca2+完全消耗为最优。○7相比传统纵向注浆法,微生物花管注浆固化砂柱中CaCO3晶体的均匀性更好。
  (2)基于MICP的机理,研究了微生物注浆过程中物质浓度、砂土环境和反应程度对CaCO3晶体生成的影响,建立了CaCO3晶体生成的量化模型,得到了不同试验参数下晶体生成数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增长方程,使计算得到的晶体数量与实测值之间的偏差在5%以内。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发现,MICP过程中细菌和尿素会促进尿素的水解速率,Ca2+抑制尿素的水解速率,4NH+和Cl-对尿素的水解速率没有影响。与液体环境相比,砂土环境能够为细菌细胞提供更大的吸附面积,提高尿素的水解速率。但这种促进作用会随着细菌浓度的增加而减弱。同时,物质的不均匀性会影响砂土不同位置的反应程度,使砂土中部分Ca2+仍以离子状态存在。
  (3)采用微生物注浆固化了尺寸为1.2m×0.6m×0.3m的砂体,通过对固化砂土中CaCO3晶体分布的研究,发现花管注浆的固化半径为5~10cm,采用漫灌注浆的方式可以补充花管注浆对表层砂土固化的不足。强度检测结果显示,固化砂土的抗压强度为0~2MPa,且上层砂土的强度高于下层。对注浆后砂土的地基承载力计算分析发现,微生物注浆对地基承载力的提高效果随着固化厚度与荷载宽度比值的增大而增大。当固化厚度达到荷载宽度的0.4倍时,地基承载力能提高2倍以上。
  (4)基于微生物注浆的渗流-弥散-反应理论,建立了微生物花管注浆的二维仿真模拟计算模型,对注浆过程中CaCO3晶体的生成和砂土孔隙率的变化过程进行了计算。同时研究了细菌分布和注浆流速对微生物花管注浆的影响,结果显示,砂土中细菌的分布越均匀,生成的CaCO3晶体越均匀。在注浆过程中由于密度流的影响,砂土下部的固化半径会高于上部,提高注浆流速能够降低密度流的影响。在菌液OD600值为0.25,胶结液浓度为0.25mol/L,注浆流速为1×10-5m/s的优化注浆参数下,采用微生物花管注浆固化0.3m厚的砂土,得到的固化半径为0.15~0.4m。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在近海及深海油气资源的开采中,顶张力立管具有输送效率高、连续性好和运输量大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海洋环境中,顶张力立管势必会受到外界海流和洋流等流场的作用。当外界来流具有一定的流速时,流经管道的尾流场中将会出现漩涡脱落的现象,致使管道周围的流体压力发生动态变化,从而激发管道发生振动,即涡激振动。涡激振动涉及到外界流场与管道结构之间的流固耦合作用,具有高度的非线性特性。另外,由于海底油气分离技
自1947年以来,全球海上油气的勘探和开采逐渐从浅海向中深海(100-500 m)、深海(500-1500 m)甚至极深海(大于1500m)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管道输送以其运输量大、建设周期短和运输费用小的特点,成为油气输送中一种最为常见的方式。海底油气管道在输送过程中,通常面临低温高压的外部环境、输送距离长和维护费用高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深水油气开发在流动过程中的一系列安全问题,DeepSt
学位
古人云:“伏汛易抢、凌汛难防,凌汛决口、河官无罪”,一语道出了黄河凌汛灾害防御难度之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气象条件影响,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频繁发生并造成严重损失,为我国冬春季节大江大河极为突出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可见凌灾风险科学防控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凌汛监测与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深入研究了黄河宁蒙段凌情与凌汛灾害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了凌汛洪水风
学位
由于沿程地质、水文、气象和人文等环境条件的复杂性,长距离输水渠道的安全运行和供水保障时刻面临着冰凌拥堵、污染物入侵和边坡破坏等各类险情灾害的威胁。及时准确地识别险情,以在初始阶段采取措施控制险情灾害的发展,是应急响应和决策制定的重要前提。当前工程实践主要依赖于人工巡检和安全监测来对渠道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然而,人工巡检耗时长、效率低,且缺乏有效的信息协同机制来支撑快速安全诊断;安全监测仅
入湖三角洲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广泛分布于河流入湖处,是河流演变学和地貌学领域长期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由于入湖三角洲形成条件的特殊性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对入湖三角洲及其水道系统演变规律的认识不甚清晰和完善。国内外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从入湖三角洲的形态、沉积构造和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展开,并已取得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然而,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发现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以往研究很少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