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培育和引导我国国民保持健康社会心态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科学的认识和研究社会心态提供了理论支撑。国民的社会心态是否积极健康,不仅影响到其个人的身心发展,还关系到我国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因此,对国民社会心态的研究意义重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引发了诸多社会心态,其突出地表现在:既有开拓进取的创新心态、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独立自主的进取心态、公平竞争的平等心态;同时,又有焦虑迷茫、冷漠麻木、悲观失望、心理失衡等不良社会心态。不良社会心态不仅不利于个人健康发展,对和谐家庭和和谐社会构建也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国民社会心态问题己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因此,化解国民不良社会心态问题就成为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不仅仅只是物质生产的现代化,更是精神生产的现代化。而国民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就是一个塑造国民健康价值观、推进国民精神生产现代化综合的、系统的工程。本文通过文献归纳与逻辑分析法,介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社会心态问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创新尝试。在对社会现代化、社会心态及国民健康社会心态等基本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社会心态进行了相关理论阐释。重点分析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社会心态的现状,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国民健康社会心态主要表现为:开拓进取的创新心态、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独立自主的进取心态、公平竞争的平等心态等。同时,对国民不健康社会心态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在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社会心态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压力带来的焦虑迷茫;贫富差距带来的心理失衡;道德滑坡和信仰缺失带来的悲观失望;市场经济下人的物化带来的冷漠麻木等,这些不良社会心态已经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和谐稳固、社会的和谐进步及国家高效长足发展。针对以上分析研究,发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推进到纵深领域的新形势下,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利益诉求和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努力培育和构建与之相辅相成的健康社会心态,已然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本文提出通过培育正确社会价值观,缓解社会压力;缩小贫富差距,消弭心态失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建道德信仰;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建立公平公正的运行机制;注重舆论导向,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等途径,积极培育国民健康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