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原理方法对钠团簇铋纳米管和Si(15,3,23)表面的理论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应用第一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钠团簇的基态构型,一维铋纳米管的力学和电学性质和高指数Si(15,3,23)表面的再构现象,展示了第一原理计算对纳米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纳米科技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论文第一章从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和组装三个方面介绍了纳米科技的实验进展,并介绍了现在理论研究纳米材料物性的主要第一原理方法。在第一章中还介绍了计算平台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进展。 论文第二章提出了金属键优选法系统地研究了钠团簇Nan,n≤15的基态构形。在金属键优选法中,我们根据Nan团簇稳定构形中金属键的特性来构建Nan+1团簇的合适的初始几何构形,用第一原理结构优化方法得到相应的稳定构形,然后通过总能来确定团簇Nan+1的基态构形。金属键优选法使得我们可以大大缩小团簇起始几何构形的尝试范围。对钠团簇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性质,如在Na13、Na14和Na15团簇中发现具有钠晶体(110)面特征的子结构。钠团簇基态构形的系统确定使得定量研究钠团簇质谱的结构细节成为可能,我们发现通过捕获和解离一个Na原子来达到平衡的过程决定了钠团簇质谱的主要特征,而为了理解质谱的细节还必须考虑通过捕获和解离一个Na2团簇达到平衡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小尺寸钠团簇尤其重要。 第三章应用第一原理方法研究了铋纳米管Bi(n,n),2≤n≤10和Bi(n,0),4≤n≤18的力学和电学性质,发现铋纳米管是结构稳定的半导体性纳米材料。铋纳米管的应力能与碳纳米管相当,“扶手椅型”铋纳米管遵从经典的应变理论,但小尺寸的“之字型”铋纳米管却偏离了这一理论。计算发现铋纳米管的杨氏模量为0.06TPa(0.25TPaA),大概为碳纳米管的5%。计算表明铋纳米管具有有趣的电学性质,不同旋度和管径的铋纳米管都是半导体性的。在小尺寸铋纳米管中由于强杂化效应的存在,其能带结构和能隙有较大的变化。但是当铋纳米管的管径大于18A时,能隙稳定在0.63eV附近,对应于卷成铋纳米管的铋层在Γ点的能隙。我们预期铋纳米管将在未来的纳电子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第四章应用第一原理方法研究了Si(15,3,23)表面的再构和STM像,计算表明以我们提出的Si(15,3,23)表面的再构模型为基础的局域态密度能与实验的STM像较好符合,因而该模型是Si(15,3,23)再构的很可能的候选者。在本章中我们还简单介绍了硅的稳定高指数表面及其家族领地和STM的工作原理和理论模型。
其他文献
浏览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单元整体浏览,明确学习目标.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景秀中华”这一单元,我们将单元的阅读主题定为“阅读欣赏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文章
期刊
  本学位论文选用激光极化129Xe的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NMR)研究为题,研究涉及激光极化129Xe的产生和存储、NMR辐射阻尼动力学、自旋极化诱导核的Overhauser效
本文对纯Fe触媒合成Ⅱa型宝石级金刚石进行了研究。文章对纯Fe触媒生长条件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在此条件下的稳定性组装,彻底解决了合成条件的稳定性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
在极端条件下,研究核结构、反应机制是当前核物理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弱束缚核破裂对近垒及垒下熔合的影响,无论实验还是理论均无定论,也是人类寻找超重核岛要面临的问题.我
制备纳米阵列,尤其是磁性纳米阵列,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纳米材料的热点,这是因为磁性纳米阵列是潜在的超高密度磁记录介质或磁纳米传感器件.本论文在总结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
该论文在分析静电感应晶闸管SITH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材料参数、工艺参数和结构参数与器件电性能的关系.对各种特性间的制约关系做了适度的参数调节,并进行了埋栅结
Pb/Si(111)体系作为典型的金属半导体界面,曾经一直是表面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由于低维量子效应研究的广泛展开,使得Pb/Si(111)体系再度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该论文工作
本文围绕着水声信号处理领域内的两个问题——水声图像目标识别和舰艇辐射噪声分类展开研究.其中水声图像目标识别以水下探雷为应用背景,由于水声信号的非平稳特性,以及水下
本论文采用电泳沉积、电化学沉积等方法结合模板技术合成准一维纳米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有序阵列体系,并对它们的物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摘要如下:1.采用电泳沉积技
为了实现可控的核聚变,我们建立了托卡马克装置。托卡马克装置中辅助加热技术的发展将会产生大量的高能量粒子,如中性束注入产生的高能量粒子,波加热产生的高能量粒子,聚变产物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