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肿瘤的免疫治疗过程中,由于肿瘤细胞表面的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会耗竭细胞毒性T细胞的功能,降低其对肿瘤的杀伤作用,进而产生免疫逃逸。JQ1作为溴结构区域蛋白BRD4的有效抑制剂,能够抑制肿瘤表面PD-L1的表达而克服肿瘤的免疫逃逸。紫杉醇(Paclitaxel,PTX)作为一种经典的抗肿瘤药物,被广泛用于肿瘤的治疗过程中。然而由于紫杉醇容易出现的多药耐药性,及紫杉醇与JQ1均为难溶性药物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因此,本课题通过共同递送策略,将紫杉醇和JQ1作为模型药物包载于PLGA纳米粒中,以纳米粒作为递送载体,以期通过联合用药,利用紫杉醇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与JQ1对免疫逃逸的抑制作用共同发挥抗肿瘤作用。解决两者难溶性问题及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以实现良好的抗肿瘤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紫杉醇与JQ1的含量测定方法。以生物可降解的PLGA作为高分子载体材料,以紫杉醇与JQ1为模型药物,采用超声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JQ1-PTX-PLGA纳米粒,并通过粒径及多分散指数测定、外观形态的透射电镜观察、包封率分析、红外光谱等,对所制备的PLGA纳米粒进行了理化性质的表征。以黑色素瘤B16细胞为模型,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所制备的纳米粒对肿瘤细胞表面PD-L1表达的抑制作用。以大鼠为模型动物,探讨尾静脉注射纳米粒后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并通过DAS软件计算相关的药动学参数。通过皮下注射B16黑色素细胞,构建荷瘤小鼠动物模型,尾静脉注射纳米粒后,记录小鼠体重、肿瘤体积,评价所制备的纳米粒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检测Treg细胞、T细胞及γ-干扰素以探讨纳米粒抑制肿瘤的机制。通过检测肿瘤模型中小鼠血浆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总胆红素等生化指标及脏器组织病理切片评价PTXJQ1-PLGA纳米粒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对脏器的损伤情况。结果制备的PTX-PLGA纳米粒、JQ1-PLGA纳米粒和PTX-JQ1-PLGA纳米粒其粒径分别为210.1 nm、250.6 nm、284.8 nm,电镜下观察所制备的纳米粒的形态呈较为规则的球状结构,PTX-JQ1-PLGA纳米粒中紫杉醇和JQ1的包封率分别为70.8%及57.3%,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提示PTX与JQ1与制备PLGA纳米粒所用到的载体材料具有较好的相容性,药物包载或镶嵌在载体材料PLGA的骨架上形成球状纳米粒。通过流式分析结果可知,JQ1在体外细胞模型中能够抑制B16黑色素瘤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所制备的JQ1-PLGA纳米粒与同浓度的JQ1混悬液对PD-L1表达抑制情况在统计学上无统计学差异;但高浓度的JQ1对PD-L1的抑制作用比低浓度JQ1要好,存在量效之间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将JQ1制备成纳米粒不影响JQ1的活性,证实了可以应用PLGA纳米粒实现JQ1的递送,为联合应用JQ1紫杉醇提供了可行性。黑色素肿瘤模型小鼠的抗肿瘤结果显示,制备的JQ1-PLGA纳米粒和PTX-JQ1-PLGA纳米粒抗肿瘤效果良好,肿瘤抑制率达到48%和55%。流式结果显示小鼠脾脏和引流淋巴结中Treg细胞比例下降,抑制肿瘤活性,活性T细胞比例上升和γ-干扰素比例上升,增强抗肿瘤效果。肿瘤组织的HE染色剂Tunel染色实验结果均表明,PTX-JQ1-PLGA纳米粒组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能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病理切片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制备的PTX-PLGA纳米粒有轻微的肝毒性。结论本实验制备了荷载PTX与JQ1的PLGA纳米粒,从紫杉醇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与JQ1对肿瘤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的阻断作用两个角度出发,探讨共同递送紫杉醇与JQ1发挥抗肿瘤的作用,以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