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循环理论认为,森林群落是由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斑块镶嵌而成。在斑块划分时人们常以树种、胸径、树龄、树高为标准。本文认为在研究种群斑块动态时,以年龄、树种作为斑块划分指标,更能体现其真实的变化过程也更具有科学依据。对斑块进行划分时,树龄的确定就变得格外重要,所以本文首先收集了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156株红松解析木数据,分析成熟红松个体胸径与年龄之间关系,探讨地形与竞争因子对红松胸径与年龄关系的影响。以这种间接的方法对红松个体进行年龄测定。根据拟合结果选取合适的拟合方程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样地,并将红松划分为Ⅰ:0~80年(幼龄林),龄组Ⅱ:81~160年(中龄林),龄组Ⅲ:161~200年(近熟林),龄组Ⅳ:201~240年(成熟林),龄组Ⅴ:>240年(过熟林)五个年龄组。并用地理信息处理软件GIS,以及数据库开发软件Visual FoxPro,以栅格处理的方法对样地内的各龄组斑块进行了划分,并统计了各斑块的基础信息。运用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研究不同龄组斑块的特征,以及动态循环特点,并对斑块镶嵌理论的普适性进行了简要阐述。结果表明:海拔、坡度、坡向、竞争因子等因素都对红松胸径与年龄关系产生影响,其中坡向与坡位对红松胸径-年龄关系影响最为明显,而竞争因子的影响较小并且在不同地形条件下表现出差异性。在南坡向-中坡位的红松个体,其胸径与年龄之间表现出了最佳的拟合效果。基于以上发现,所以本文在已调查的10块样地内,挑选了地处南中坡样地,在已挑选出的样地中又继续考虑到地理差异与样地面积的因素,确定出两块符合标准的样地。分别是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置的10公顷样地。我们通过回归方程对样地内的红松进行了年龄的测定,并对不同龄组斑块进行了划分。发现在胜山样地是以幼龄斑块为主,而凉水样地则处于老龄斑块占据优势。并且各龄组斑块的分布比例差异显著。但是同时也发现,两块样地内都具有明显的两个优势龄组,如胜山样地以幼龄林、中龄林为优势龄组;凉水样地则以中龄林和过熟林为主。由于这两个优势龄组的存在我们可以清楚的分析出,不同的森林所处的循环阶段。并且这种循环并不是连续和匀速的,会在某一时期出现迟滞现象,这种迟滞现象的强弱会直接影响下一个斑块过程或者下一个循环阶段的发生。由于这种迟滞现象的干扰,斑块动态循环并不具有唯一的周期,而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小周期迭加而成。我们猜测大周期的时间长度为其整个生命过程,而小周期可能为40-80年。同时我们也发现两块样地内的各龄组斑块间均呈现出明显的镶嵌现象,根据前人的研究,并结合此次探索,可以初步认为斑块镶嵌理论在不同地区均得到很好的体现,具有普遍适用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