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清末中国人和幕末明治日本人在被迫开国的背景下走向世界,在接触和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创作了大量的海外汉诗,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异国形象,法国形象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根据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一切对他者的描述实际上都是对自我的言说,中日海外汉诗中的法国形象不仅展示了两国诗人对法国的认识,更是一面反观中日两国自身文化的镜子。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切入,分析中日两国海外汉诗中法国形象的异同及其成因,挖掘法国形象背后的中日国民心态和文化差异。本文第一章从衣食住行、风景名胜、风俗文化、科技文教和内政外交等方面分析中日汉诗中相似的法国形象,并从认识规律、现实国情、文学体裁、文化传统等方面阐释相似法国形象的成因;第二章以“拿破仑”“埃菲尔铁塔和轻气球”“博览会和博物馆”“法国的负面形象”为主题,对中日汉诗中的相异法国形象展开论述,并分析产生相异法国形象的原因;第三章回顾中日使法外交官和留学生等法国形象塑造者回国后的命运,分析中日两国的社会现实和中日国民对法国形象及其法国文化的态度,从而比较中日国民的文化心态,并分析其成因。结尾得出结论:中日两国海外汉诗中的法国形象不但反映了东西方异质文化碰撞交流的现实,也体现了中日两国在对外意识、审美理念和文化传统上的巨大差异。直到今天,我们仍要面对异国文化的碰撞、倾听世界各国的声音,19世纪中后期走出国门的中日先行者们通过汉诗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