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针对后循环缺血有头晕或(和)眩晕表现并在经颅多普勒(TCD)检查中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的患者,运用传统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采用疏经通督推拿法加点穴法治疗。以TCD检查数据作为观察指标。根据随机平行对照原则,观察疏经通督脉推拿加点穴法对后循环缺血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加以推广应用。方法:以宿迁市第一人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的门诊及住院病人,符合后循环缺血症状并在TCD检查中有异常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TCD检测结果,随机分为高流速治疗组、低流速治疗组和高流速对照组、低流速对照组。遵循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分组原则,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加疏经通督推拿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安全性指标:生命体征(心率和血压)、体液指标(尿常规、血脂和肝肾功能)和血脂(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疗效性指标:脑血流速度(TCD):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Vs和Vd)、血管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以上指标分别在治疗的第一天和治疗后各检测记录一次,进行比较观察比较分析。结果:1安全性相关指标1.1各组的心率和血压情况在各流速中治疗前后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1.2在各流速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肝功能(AST、ALT)指标和肾功能(BUN、Cr)指标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1.3在高流速组中,观察组治疗后的TG和TC指标与对照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低流速组中观察组治疗后的TG和TC指标与对照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各种治疗方法治疗后TG和TC与治疗前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疗效指标2.1在高流速组中,观察组的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治疗后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均要显著的优于治疗前,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低流速组中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治疗后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均要显著的优于治疗前,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K0.05);2.2在高流速组中,观察组基底动脉的舒张期血流速度治疗后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基底动脉的舒张血流速度均要显著的优于治疗前,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低流速组中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舒张期血流速度治疗后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舒张期血流速度均要显著的优于治疗前,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3高流速组中,观察组的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PI治疗后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PI均要显著的优于治疗前,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低流速组中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PI治疗后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PI均要显著的优于治疗前,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4在高流速组中,观察组的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RI治疗后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RI均要显著的优于治疗前,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低流速组中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RI治疗后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RI均要显著的优于治疗前,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5在高流速组中采用疏经通督推拿法治疗有效率要显著的高于常规治疗方法,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低流速组中采用疏经通督推拿法的治疗有效率也要显著的高于常规治疗方法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及意义:疏经通督推拿法加点穴疗法在治疗缺血性眩晕症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能够改善TCD数据方面。该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具有安全性高,效果明显的特征。值得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治疗过程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