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面调制技术对提高眼底成像分辨率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gu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睛是人类重要的器官,一方面它可以从外界获取信息,另一方面它可以将人体自身的健康状态传递给外界。将自适应光学技术应用于活体人眼成像后,可以得到视网膜的高分辨率图像。进一步提高图像分辨率得到视网膜上的更多信息,对于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大的医学意义。光瞳滤波器对主瓣宽度的减小以及共焦显微镜的旁瓣抑制特性,为在自适应共焦检眼镜应用瞳面调制技术来提高视网膜图像分辨率提供了可能。本文针对这一方法,从反射式共焦扫描系统成像理论、瞳面调制超分辨成像理论、双光源自适应共焦检眼镜的设计、相位调制超分辨成像实验研究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最终实现了瞳面调制技术在活体人眼视网膜成像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暗场成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本文首先以单透镜成像理论为数值仿真的基础,推导得到了反射式共焦检验镜的点扩散函数和相干传递函数,并分析了针孔尺寸对于系统三维分辨率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然后对瞳面调制超分辨成像理论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光瞳滤波器的超分辨性能,确定了相位滤波器的相应参数。进一步计算分析了二区相位型光瞳滤波器对于相干传递函数和点扩散函数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光瞳滤波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以及高斯光束分布对于相干传递函数的影响。再根据实验需求,设计了一套基于双光源的自适应共焦检眼镜以实现成像光线和波前探测光线的相互独立,从而在校正像差的同时进行相位调制成像。在人眼安全曝光剂量的限制下,对选取的两个光源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不同光源的主要像差,为后续校正提高了参考。提出利用液晶相位调制器实现相位光瞳滤波器功能,设计了相位调制系统并进行了误差分析。根据上述理论工作,逐步搭建了一套超分辨共焦检眼镜。以模拟人眼为成像对象,分别研究了双光源系统的像差校正功能以及针孔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再在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分别进行相位调制,分析所得图像对理论进行验证。最后以活体人眼视网膜为观察目标,首先得到了系统闭环后的高分辨率图像,进一步对入射光瞳进行相位调制,实现提高视网膜图像的分辨率的目的。最后在双光源自适应共焦检眼镜基础上,对在活体人眼成像中进行暗场成像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利用半圆形光瞳实现暗场成像的方案进行了理论计算,并进一步分析了获得全场暗场图像和微分相位对比图像的方法,最后在模拟人眼上开展了原理性验证实验研究,得到了其明场和暗场图像。
其他文献
开发和利用大规模光伏电站可以有效的缓解现有能源危机并且降低能源使用的成本。然而,随着光伏并网容量的増加,光伏发电出力的随机波动特性对电网稳定运行的影响不容忽视。其
玉米是世界三大谷物之一,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从单产量上来看,美国高出我国很多,位居世界第一,所以我国在单产量方面提升的空间还很大。黑龙江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由于连年耕种使土地的黑土层逐年变薄,所以我国一直提倡免耕播种技术。北京德邦大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2BMG-4型免耕播种机,具有作业效果好等特点。排种器是播种机的核心部件,故排种器的排种性能决定了播种机的工作性能。本文针对
在传统形而上学面临被解构的危险时,哈贝马斯肩负起重建后形而上学的使命。他的后形而上学思想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以语用学为载体,通过“交往理性”和“主体间性”两大哲学范式
在电解铝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含氟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有很强的危害性,必须加以治理。在下文中,笔者介绍了几种治理方法,对于一些铝电解过程中的主要元素进行了描述,说明了治理
城市园林绿化不但可以有效地吸收城市空气中的各类有害物质、净化城市空气,调节城市小气候,提高城市空气制裁质量。还能够削减城市噪声污染、增加城市空气湿度,美化市容等。
直流电动机由于具有良好的起动性能和调速性能,在一些比较特殊的行业中能够体现出显著的优越性,因此而被广泛应用。文章主要研究了双闭环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系统模糊控制,分析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贸易大国的行列,但还不是贸易强国.我国与贸易强国的具体差距主要表现为:我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高科技产品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外资企
目的:探讨中药海桐皮汤局部薰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病人随机分为2组,Ⅰ组(37例)行海桐皮汤局部薰蒸治疗,并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为进一步提升非轴对称端壁造型技术在改善高压涡轮导向器叶栅通道内流场结构的能力,借助数值优化手段对一高压涡轮导向器上、下端壁进行了基于Bezier曲线的非轴对称端壁曲面
乡村聚落及民居研究的重要性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建设的背景下日益凸显。文章以2000年到2014年近15年来在《建筑学报》上发表的乡村聚落及民居研究的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