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靠农户与涉农企业采用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或者通过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方式的改善及制度创新来提高农业资源使用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以上统称为“农业技术进步”),是转变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粮食产量—生产资源—粮食安全三者协调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技术进步往往体现在各生产要素中,由于各要素中技术进步的变动速率通常并不相等,技术进步的整体会表现出对某种要素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的速率和方向在不同的农业生产中差异显著,只有全面掌握某个农业生产中技术进步的速度与方向,才能更准确地发挥该项农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然而,大多数研究错把体现在生产要素中的技术进步当作是外生的或希克斯中性的,并且对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鲜有关注。在此背景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科学核算以及农业技术进步方向的准确测算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论文在对传统两要素的固定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进行扩展的基础上,构建包含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项的三要素嵌套型CES生产函数模型,从要素体现式技术进步视角重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核算,并用于测定中国农作物的技术进步率;在此基础上,构建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用于考察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然后,运用1988—2016年中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花生的投入产出数据和价格数据,在对物化在各生产要素中的技术进步进行系统估计的基础上,测算出上述五种农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从要素投入角度为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显示:从1988—2016年,(1)(KL)S嵌套型CES生产函数模型比较符合我国这五种农作物生产的实际情况,即对于资本、劳动、土地的生产要素组合而言,资本投入往往结合着劳动投入,这表明在农业生产的实践过程中,农业资本存量与农村劳动力的结合更紧密、更显著;(2)五种农作物生产中各要素的生产效率差异明显,资本的生产效率在下降,劳动和土地的生产效率在提升,并且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幅度大于土地;(3)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花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3.7%、3.1%、2.3%、4.5%,大于现有研究在非要素体现式技术进步视角下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这表明传统未考虑体现在生产要素中的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核算方法存在一定偏误;(4)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花生的技术进步的年均偏向指数分别为3.6376、0.9759、1.8912、4.1635、0.9737,这意味着大豆和水稻的技术进步偏向程度最强,玉米的技术进步偏向程度其次,小麦和花生的技术进步偏向程度最弱;(5)五种作物的技术进步偏向性有所差异,其中水稻、小麦和花生生产的技术进步表现为劳动使用型、资本和土地节约型,玉米和大豆生产的技术进步表现为资本使用型、劳动和土地节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