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良性胆管缺损(狭窄)常因胆管结石、胆管炎和医源性胆管损伤所致。对于巨大胆管缺损,国内外均采用胆肠内引流术。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术后常发生返流性胆管炎。为寻找一种能取代Oddi括约肌功能的结构来防返流。本实验设计胃窦胆囊大口吻合术,探讨能否利用幽门括约肌来防止胃肠内容物的返流。 方法:本研究选取草原犬15只(动物实验中心购买),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实验组10只。对照组行开腹关腹术。实验组手术方式为:保留胃窦神经支配,胃窦与胃体离断后,行胃窦胆囊吻合、空肠胃体吻合术。并分别在胃窦和十二指肠置造影用塑料管。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对照组术前、术后4周及实验组术前、术后1周,4周血浆胃泌素(Gn),生长抑素(SS),神经降压素(NT),β-内非肽(β-EP)浓度。在透视下经十二指肠造瘘管、胃窦造瘘管分别注入20%泛影葡胺,观察有无返流及胃窦内容通过幽门情况。采用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实验组术前及术后4周肝、胆囊、胆管、胃窦、胃组织学变化。 结果:造影结果显示:无造影剂返流入胃窦,造影剂可从胃窦进入十二指肠。定量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术前与术后胃肠道激素血浆浓度差四川大学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论文值无明显差异度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术前与术后Gn、NT、55、p一EP血浆浓(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术后Gn、NT、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光镜下观察实验组术前与术后55、p一EP血浆4周肝,胃窦,胆管组织学无明显改变,胆囊壁有轻度炎性浸润,胃体有粘膜轻度萎缩。结论:用幽门括约肌来代替Oddi氏括约肌行胃窦胆囊吻合术具有防止肠液向胆道返流的作用,术前和术后血浆胃肠道激素无明显差别。术后胆囊壁有轻度炎性浸润,胃体粘膜轻度萎缩。肝、胃窦、胆管组织学无明显改变。可以考虑:在需作胆肠吻合病例,行保留内脏神经支配的胃窦、胆管吻合不会干扰肠道内环境,幽门括约肌有良好的开合作用,并可防止肠液返流,为胆肠吻合多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