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模式是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提炼,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理论归纳和建构过程;它是基于对众多教学实践现象的整合、提炼而形成的教学框架系统,它一般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总结形成;教学模式的一般适用性体现在具有同质性的教学内容上,也就是说,那些对学习要求基本类似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借鉴同一种教学模式来设计教学过程。因此,教学模式作为教学实践行为的一般性概括和理论建构,是完全可以用来指导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的。从教学模式实施的行为导向上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会受到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原理、地理专业知识体系以及地理教学理论等方面的影响。从教学模式的功能上来看,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的有效使用可以较大程度地帮助教师达成某些特定教学目标。作为一种外显的教学行为,我们也可以通过课堂观察、课后反思、同行评课以及专家指导等形式来不断提升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从而可以促进教学模式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效匹配。当然,有必要在这里澄清一点,就是本文并不是刻意追求教学模式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严格对应,这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知识背景、思维风格、语言表达等方面是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的;同样,不同的学生也在学习习惯、知识基础、思维风格、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突出的差异;因此,很难以找到一种统一的设定来安排教学实践,这也是“教无定法”的内涵所在。因此,这里更多地是提出一种教学的建议,也就是建议教师能够结合自身的教学素养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对做到教学的个体针对性,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想。本文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判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结合国内外教学模式研究的心理化趋向,将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引入到了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之中,并认为四类环境系统是影响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因素。最后,本文将研究的重点聚焦在了对匹配性、有效性的分析,认为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风格的个性化匹配是保证有效教学的核心所在;同时,认为有效教师的成长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等三方面是有效教学评价的主要方面;提出有效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有适切性特征的教学模式来有效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特别是上面所提到的三种个体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