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企业注重自身功能的完善、注重竞争,而合作观念不足,这导致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成本越来越高。随着管理思想的发展,企业之间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核心能力互补,开始追求一种跨越地域和行业边界的动态合作的组织形式,即虚拟企业。虚拟企业能够从市场和产品出发,根据经营过程、市场及合作伙伴的改变实现快速重构,因而呈现出优越的竞争力。随着虚拟企业的实践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虚拟企业展开探讨和深入研究,对虚拟企业的本质、收益分配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环境而展开。首先介绍了虚拟企业发展的背景、概念界定、虚拟企业的特征,以及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和组织流程。其次建立了两个经济模型,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虚拟企业的性质,包括:模型一,基于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分析框架,指出虚拟企业与其它几种典型的中间组织在交易属性上仍然存在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以及不确定性上的差异。模型二,基于哈特剩余控制权概念的理解,动态化资产互补概念,并引申出非剩余控制权的概念,指出资产互补的动态性,非剩余控制权的广泛转移是虚拟企业存在的条件。第三,虚拟企业收益分配的委托代理模型中,纳入了市场风险敏感度及企业专用投资两个变量,分析了不同市场敏感度下收益分配的变化情况。最后本文分对一个虚拟企业的案例进行了分析,证实了相关结论。结论认为,虚拟企业的存在基于市场机遇下企业间资产的匹配程度,以及机遇期内合作者之间是否转移了广泛的权利;在收益分配方面,虚拟企业成员努力的单价与市场对于风险的敏感度正相关。因此,市场研究对于虚拟企业的运作以及收益的公平分配有着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