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NT与碳基材料的制备及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715203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对于便携式电子产品以及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锂硫电池由于其极高的理论比容量(1675 m Ah g-1)和能量密度(2600 Wh kg-1)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然而,单质硫及其放电产物Li2S和Li2S2导电性很差、充放电过程中硫正极能够产生巨大的体积变化、单质硫放电中间产物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锂金属负极的枝晶及腐蚀等问题严重的阻碍了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因此,研究高性能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仍然具有实际意义。针对锂硫电池存在的问题,设计合成能够有效固定多硫化物的材料是提高锂硫电池性能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以碳基材料为主体,通过引入对多硫化物具有催化作用的金属组分和对其进行结构上的设计和优化制备了高性能正极复合材料。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微波辅助还原法,成功地制备出镍纳米粒子嵌入氮掺杂碳纳米管材料(Ni/CNT-N)。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物理表征手段证实镍纳米粒子表面存在氧化镍组分。氮掺杂和本征缺陷有利于镍在碳纳米管表面的成核与负载。经过电化学性能测试发现镍纳米粒子有效促进了多硫化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能有效的抑制“穿梭效应”并提高锂硫电池的性能。在0.1 C的电流密度下Ni/CNT-N/S电极首次放电容量为905 m Ah g-1,循环100次后仍然具有593 m Ah g-1的可逆容量,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2)利用不同形貌的介孔二氧化硅为模板,1,10-邻菲罗啉为碳源和氮源,合成出了二维薄膜状氮掺杂有序介孔碳(NOMC-2D)和三维氮掺杂有序介孔碳(NOMC-3D)。相比于NOMC-3D/S电极,NOMC-2D/S电极在0.1 C电流密度下极化程度更小,首次放电比容量更高(980 m Ah g-1)并且倍率性能也更加出色。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吉林省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提供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培训和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了解基层工作人员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吉林省提供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服务的总体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办法,为提高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质量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吉林省各地区卫生监督所上报的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基本情况汇总表,以及对吉林省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人员发放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的
喹啉作为一种典型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煤化工废水的二级生化出水中,一旦排入环境体系,对环境和人类会产生毒性影响。光活化氧化技术在处理含氮杂环类化合物方面应用广泛,同时有关研究表明,在光活化氧化技术的基础上联合过渡金属活化技术可提高其降解污染物的效果。本研究采用紫外光(UV)活化过硫酸盐与过氧化氢(UV/PS和UV/H_2O_2)两种基于光化学反应的氧化技术降解喹啉,研究了氧化剂投加量和溶液初
超级电容器(SCs)因其具有充放电快速、循环寿命长、功率密度高以及使用安全等优良特性,在储能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较低的能量密度严重制约了超级电容器的实际使用。如
汽车燃料燃烧所释放的能量中,只有大约25%用于驱动车辆行驶以及车载电器供电。将车辆尾气的余热能回收再利用是降低整车油耗和CO2排放、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热电半
煤炭和生物质是重要的能源,且主要是以燃烧的方式进行利用。但是煤炭与生物质所含的K和Na等碱金属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到气相中容易引起高温腐蚀、受热面结垢、炉内结渣等
鸡病毒性传染性腺胃炎是以引起鸡发育缓慢,少食少水,饲料转化率低下,鸡群胴体均匀度不佳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各品种的肉鸡和蛋鸡均能感染此病,给禽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有研究表明,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圆圈病毒3型病毒(GyV3)以及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等病毒均可以引起传染性腺胃炎的发生,临床上很难区分不同致病病原引发的传染性腺胃炎,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比较不同病毒引起的鸡病毒
随着电子封装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无铅钎料的推广,对钎焊接头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导致新型无铅钎料的开发成为了电子封装钎焊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以SnCu钎料为基体
Cu-Ti系合金作为一种能与铜铍合金相媲美的典型时效硬化合金,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仪器、通讯等部门,可以作为高强高导电材料应用于导电弹簧、互联器接插器等弹性元件。
鱼油(FO)被认为是水产饲料行业中最优质的脂肪酸源。鱼油高度富含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n-3 LC-PUFA),尤其是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但是随着鱼油资源
煤化工生产中的用水和排水问题已成为制约煤化工发展的瓶颈,为此新型煤化工企业都将浓盐水经过多级反渗透浓缩后回收淡水,产生的高盐水经过蒸发结晶后制盐。但高盐水中残留的难生物降解有机物使得蒸发结晶装置的蒸汽加热管道常出现结焦堵塞问题,已给煤化工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基于此工程背景,本研究以煤化工废水中的特征污染物——吡啶类含氮化合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其在浓盐水中的致焦机理和途径,并探讨了UV/H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