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811汇改”之后,人民币中间价引入了市场化机制,这标志着央行将降低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水平,赋予人民币汇率更自由的空间,汇率中间价将更多地体现市场预期。汇率是各国之间进行贸易金融往来的基础,它与一国的开放程度、经济规模、金融市场发展状况紧密相连,这些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汇率作为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与利率一样,本身并没有实际意义,汇率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一国的整体发展服务,故研究汇率安排对经济绩效产生的影响就变得十分有价值。纵观历史上对汇率安排与经济绩效的研究,至今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而造成分歧的首要原因之一,是汇率安排分类方法的不同。 本文首先从汇率安排分类方法入手,在LYS分类法的基础之上,将双边汇率更改为有效汇率,整理了65个国家17年的有效汇率波动和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数据,采用K-means聚类法,根据数据的特征,将样本分为五组:浮动汇率组、肮脏浮动组、爬行盯住组、固定汇率组和无法识别组。 笔者根据以上分类结果,对宏观经济绩效与汇率安排关系进行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笔者发现,宏观经济绩效与汇率安排弹性呈现“倒U型”关系,即对于处于某一发展阶段的国家,存在一个最优的汇率安排可以使该国的经济绩效达到最佳,且这个最优汇率安排弹性会随着该国的金融开放度、贸易开放度和国内金融市场成熟程度的提高而增加。 最后,笔者根据所得结论对我国汇率安排改革进程做出了一定政策建议。对于一个处在中间汇率安排的国家,其改革的最终方向是汇率市场化,但这一过程需要与我国实际情况相匹配,放开人民币汇率安排弹性不能操之过急,宁晚勿早,以防止出现不可控的局面;同时,央行还应顺应开放水平与金融市场成熟度的变化,有序稳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这样才能充分获得汇率安排为宏观经济带来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