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王安石变法后,科举中经义的地位不断提升,策论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环节。吕祖谦的《东莱博议》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专为帮助课试者学习作论。《东莱博议》文风“闳肆博辩,凌厉无前”,自成书后一直被人争相模仿,到了清代与《古文观止》并驾齐驱,被江浙地区的蒙馆作为科举写作教材使用。本文围绕科举教材这个中心,通过对《东莱博议》创作背景的梳理、科举教育导向的阐述、写作技法的解析,论述该书作为科举教材的特征及其影响,对其在明清学术史上的意义进行述评。第一章梳理《东莱博议》的创作背景。宋代科举应试人数快速增长,对科举用书的需求日益增长。宋代科举考试中策论突出,而相关的教材却严重不足,引起了吕祖谦的注意。吕祖谦一心想以“道”来改变南宋现状,他意识到在当时抓住科举就等于掌握话语权,故而潜心钻研科举文章并开展科举教育,利用科举对社会的影响力实践自己的政治愿景。第二章阐述《东莱博议》的科举教育导向。吕祖谦将“育实材”的教育目标灌输于《东莱博议》之中,主要分为“君子之学”和“世用之学”,志在培养既有思想觉悟又有政务能力的有用人才。《东莱博议》将经、史、文作为教育内容,立足于理学,以史学为根柢,将经、史融合于文之中,体现了“博学笃志”、“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第三章从科举应试的角度解析《东莱博议》的写作技法。《东莱博议》一百六十八篇文章几乎全按照破题、原题、讲题、结尾四个固定流程完成创作,符合当时科场作论的基本程式。针对科场作文的需要,《东莱博议》通过立意求新、结构处处有路,运用自然巧妙的比喻及多样的历史比较等方式让文章在“规矩”之上随时不同、随事不同,灵活多变。第四章论述《东莱博议》的影响。《东莱博议》的内容与形式迎合了学生应试的需要,在后世展现出超强的生命力。从南宋到清代,《东莱博议》在不断地接受与传播中成为被大众认可的科举教材,并对明清科举考试的变革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结语部分,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兼论《东莱博议》在明清学术史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