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阿拉善和西鄂尔多斯荒漠位于全球最大的荒漠——亚非荒漠的东段,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独特荒漠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东阿拉善、西鄂尔多斯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植被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通过研究该地区主要建群与优势植物对水分的生态适应机制以及不同类型的植物对水分需求量和依赖度,有助于深入认识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恢复演替机理与过程,将为该地区植被保育、生态恢复与建设的实践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本文于2007年5~10月随季节的变化测定了东阿拉善、西鄂尔多斯地区主要荒漠植物蒸腾速率、水势变化等生理特征,同时结合土壤水分状况、植物叶片生态类型等分析了荒漠植物蒸腾速率、水势基本特征与动态,水势种间差异、区域差异及其对降水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荒漠植物对水分的生态适应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荒漠植物蒸腾速率一般要低于草原植物,呈单峰或双峰曲线。并受温度与降水共同控制。2.荒漠植物水势日变化规律基本呈现出早晚高、中午低的“U”型曲线,并有明显的季节动态。物种在5、7、8月份测定时随着季节的推进水势值逐渐降低,到10月份测定时,水势值大部分与8月相比持平,个别略有上升。3.荒漠植物水势种间差异明显,红砂、绵刺、霸王、梭梭、盐爪爪等水势种间差异一般较稳定。4.不同的荒漠植物水势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不同,绵刺水势对水分的反应异常敏感,红砂、长叶红砂反应最不敏感。5.通过不同叶生态类型植物叶片水势与蒸腾速率特征的分析发现,荒漠区肉质叶植物更适应干旱,其次是革质叶植物和旱生叶植物。肉质叶、革质叶植物属低水势忍耐脱水耐旱的植物,旱生叶植物应属高水势延迟脱水耐旱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