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浪乞讨现象在古今中外都不鲜见,他们是生活在社会阶层最底层的弱势群体,流浪乞讨人群的出现已成为现代和谐社会中一个难解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国家经济发展、城市治理以及保持社会稳定发展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危害,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流浪儿童是社会各界和国际组织广泛关注的弱势群体中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我国各大中型城市外来务工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市区流浪儿童与日俱增,他们因各种因素离家出走,他们的形象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不受社会欢迎的人,被称为问题儿童和不良少年,如果此类现象不能够及时得到妥善处理,不仅造成流浪儿童身心健康受到侵害,也极易造成流浪儿童人格的扭曲,甚至使儿童在流浪的过程中被不法分子引诱而接受不良道德的价值观念的诱导,导致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出现,危害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的整体形象,从而流浪儿童成为了国家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为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以及构建和谐社会,虽然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级组织在十几年里进行了实践探索,逐步建立了各层级救助管理站,采取了各种措施对流浪儿童实施了救助保护,使儿童流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从根本上解决儿童流浪这一社会问题,建立一套可持续性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制,则是摆在我国政府和社会组织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结合在某市救助站实习期间的体会与感悟,调查与实践,全面系统的了解了救助管理站及其流浪儿童基本状况,并针对流浪儿童救助站在救助过程中所面临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我国流浪儿童产生的社会背景,进而分析流浪儿童产生的具体原因,总结认为家庭中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当、儿童监护人的缺失、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方式方法、社会贫富差距的不平衡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等原因造成了流浪儿童的产生。同时,对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救助工作进行了探讨,认为自2003年救助管理制度改革后,救助流浪儿童的工作主要以救助、管理、教育、安置街头流浪儿童为主,其直接目的是使流浪儿童返回原户籍地,回归家庭,其常规的救助方法主要是在站内提供食宿、通讯、医疗等服务和帮助,联系核实户籍、亲属后,通过亲属认领、户籍所在地救助管理站接回以及现救助管理站护送返乡等方式帮助受助流浪儿童返乡。由于流浪儿童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用传统的救助管理方法很难做到针对性救助,救助管理站存在着很多未能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救助管理问题和难点,作为受过专业学习培养的社会工作者理应承担责任,采用先进的工作理念和专业的工作方法,解决救助流浪儿童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认识自我,并通过各种途径,整合资源,帮助其回归学校、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走出困境。